產後體虛應該吃什麽補品可以補充蛋白質粉,維生素等飲食上多吃點山藥,枸杞等
產後體虛是壹種亞健康狀態
產婦素體虛弱,失血過多,亡血傷津,虛陽浮散,沖任血虛,胞脈失養,產後臟腑傷動,百節空虛,腠理不實,衛表不固,攝生稍有不慎便可發生各種產後疾病。
妊娠後期,孕婦體內雌激素、黃體酮、皮質激素、甲狀腺素都會不同程度增高,在妊娠分娩的過程中,體內內分泌環境發生了急劇的變化,尤其是產後24小時內,體內激素水平的短時急速下降,造成機體內分泌的不平衡,從而產生產後月子病和產後體虛。
產後體虛的臨床表現
1、怕冷、怕風、出虛汗、潮熱。
2、腰膝酸軟、四肢乏力、心悸氣短。
3、小腹冷痛、月經量少、色黑,白帶多。
4、面色晦暗、長斑。
5、卵巢功能減退、產後 性冷淡。
產後體虛的治療原則
根據亡血傷津、瘀血內阻、多虛多瘀的特點,本著"勿拘於產後,亦勿忘於產後"的原則,結合病情進行辨證論治。
《景嶽全書》說:"產後氣血俱去,誠多虛證,然有虛者,有不虛者,有全時者,凡此三者,但當隨證隨人,辨其虛實,以常法治療,不得執有誠心,概行大補,以致助邪。"
即產後多虛應以大補氣血為主,但其用藥須防滯邪、助邪之弊;產後多瘀,當以活血行瘀之法,然產後之活血化瘀,又須佐以養血,使祛邪而不傷正,化瘀而不傷血。選方用藥,必須照顧氣血。開郁勿過於耗散,消導必兼扶脾,祛寒勿過於溫燥,清熱勿過用苦寒。
PWRH臨床補充劑 細胞滋養,38項黃金配比,全面補充人體缺失營養,含有多種氨基酸及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和葉酸等,具有全面營養的作用。能夠補中益氣,對氣虛血脫、崩帶及壹切氣衰血虛之癥有療效。 產後子宮,氣血不足,PWRH1-3個月的恢復期:正常是壹個月的恢復期,每個人的體質不同,體質差的就要3個月的恢復期。
產後體虛怎麽調理
科學的坐月子,其中包括藥、食補及生活調適。婦女產後"多虛多瘀",所以必須透過藥補來去瘀補虛,去瘀的作用在於促進子宮收縮,去除子宮淤血,其中生化湯為主要處方,最主要的作用在於調節子宮收縮、促進惡露排出。
當惡露順利排幹凈之後,準媽咪就可以開始補虛,也就是調補身體。調補時應以補氣養血的藥材為主,並搭配補腎壯筋骨的藥材。當然,每個準媽咪的體質不同,產後癥狀也都不太壹樣,所以服用的補藥也應視個別體質來選擇。
多吃富含維生素的食物。不管有沒有生孩子,維生素對於女性來說都是寶。維生素可以防止皮膚衰老,保持皮膚細膩滋潤起著重要作用。尤其是維生素e對於皮膚抗衰有重要作用。
多吃富含膠原蛋白和彈性蛋白的食物。膠原蛋白越豐富,人類的皮膚彈性就越光滑,越有彈性。所以,女性在產後適當的補充膠原蛋白,如豬蹄、動物筋腱和豬皮等,能使細胞變得豐滿,從而使肌膚充盈,皺紋減少。
產後註意勞逸結合
產後女性既不要臥床不動,也不要過早,過量的活動,不要長期站著。產後3到5天,可以躺在床上多休息,做做產後保健操,這樣可以防止子宮下垂,加快身體康復。要適應嬰兒的生活規律,寶寶醒來時進行哺乳和活動,寶寶睡著了,產婦也要跟著休息。
產後註意個人衛生
產婦在座月子期間,分泌物較多,每天可以用溫開水或是1比5000的高錳酸鉀溶液清洗部位,註意保持會陰部清潔和幹燥。產後出汗多,要經常洗頭洗腳,勤換內衣,保持肌膚清潔,洗澡以淋浴為佳,以免臟水流入陰道引發細菌感染。
國際衛生組織提出了多項產後營養成分和指標配比。PWRH,保護女性生殖健康,率先通過PNRWHO國際標準
PWRH標準
1、 補充孕產流失營養18-20%
2、 消除生殖炎癥,清理殘淤營養23-25%3、宮體內膜、產道損傷修護26-28%
4、恢復生殖彈性營養、皮層松弛的營養17-19%
5、盆肌底產後修復,腹直肌分離松弛修護12-15
6、血紅素鐵、鋅、鈣的補充10-12%
氣血補充很重要
產後體虛總和失血貧血脫不了關系,據了解產後體虛歐美國家的發病率為59~67%,我國報道為69~78%,因貧血失血導致的體虛占2/3。
補血補鐵真是壹個老生常談的話題,貌似大家都知道怎麽補,可是最終都沒補起來。
生活中見過很多例子,為了補血捏著鼻子吃豬肝,大口大口喝紅糖,枸杞大棗離不了,真是常補常衰。
根本原因在於難於吸收,非血紅素鐵主要以絡合物形式存在於食物中,此型鐵要還原成亞鐵離子後才能被吸收。比如紅糖平均每100g紅糖含鐵2.2mg,同時鐵的存在的形式為非血紅素鐵,所以要靠紅糖水來補鐵可能需要喝幾大桶喝成大胖子才得行。
血紅蛋白存在於紅細胞中,主要的生理作用是攜帶O2和少部分的CO2,因此當機體缺鐵時會引起營養性小紅血球性貧血( 缺鐵性貧血), 並影響機體的免疫力。補充PWRH中血紅素鐵後的子宮內膜血管,包含(血紅素鐵、阿膠、燕窩)可直接被腸黏膜上皮細胞吸收;可以生成血管活性物質和血管生成因子,這樣就可以刺激血小板生長因子的生成,增強表皮生長因子的細胞增生作用。
小貼士
產婦在經歷分娩後,往往會出現壹些生理性的軀體及精神方面的改變,如睡眠問題、疲乏感、註意力障礙及軀體不適等,經過充分休息,隨著產後恢復會逐漸好轉。如果上述癥狀程度較重,且持續時間長,甚至隨著時間延長加重,應及早就醫並尋求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