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菜最大的特點是什麽?稍微懂點粵菜的人都會脫口而出:“廣州人除了地上的四腳桌,水裏遊的螞蟥,天上飛的飛機,什麽都敢吃。”可見廣州飲食之繁華。的確,粵菜最大的特點就是用料復雜,菜品豐富。它用料廣泛,配料多,手法巧。蛇、蟲、鼠、蟻、鳥獸、山珍海味、中外美食,應有盡有,堪稱全國之最。這些原料,壹經廚師巧手烹制,令每壹位食客拍手稱快,感嘆為異國珍品。比如外省人不敢吃蛇。傳說蘇東坡在北宋時被貶到徽州。他心愛的妃子朝雲吃了蛇湯後才被告知是蛇,驚嚇而死。但是廣州人吃蛇已經2000多年了。在今天的廣州,不僅有專門吃蛇的蛇館和村子,還有經營蛇餐的餐館和飯店,而且吃蛇的方法有幾十種,只要妳能想到,就能做出好吃的蛇。什麽都敢吃,這不是愚昧落後,而是廣州人開放的心態和創新意識在飲食文化中的體現。雖然廣州什麽都吃,但這幾年已經不吃保護動物了。首先,省市領導倡導不吃野味,很多餐館、飯店和廣大市民都自覺遵守。為了豐富飲食文化,許多“野味”都是人工飼養的。
粵菜的第二個特點是口味清淡,可以用“鮮、嫩、滑、香”四個字來概括。這是粵菜如此受歡迎的根本原因。廣式調味品種類繁多,有酸、甜、苦、辣、鹹、鮮。但壹艘船如果用少量的姜、蔥、蒜做“料”,少用辣椒等辛辣調料,就不會鹹甜。粵菜重色求鎂氣(指用火把鎂加熱,加入油,將油燒開,使炒出來的菜有香味),火候恰到好處。粵菜追求原料的原味和鮮香,如鮮活的海鮮、野味等,要宰殺後立即煮熟才算原汁原味。廣州人吃雞,但最愛吃的還是水煮雞。白切雞的做法是燒開水後停火,將裸露的雞放入沸水中浸泡至熟。外國人看到骨頭上的血都不敢吃。其實皮和肉都是煮熟的,保持了雞的原味,吃的時候加了姜、鹽等配料。“清平雞”是白切雞中的藝妓,被稱為“廣州第壹雞”。只是用白鹵水泡過,不加任何配料,但皮光滑,肉白香香,骨頭味十足。這種追求嫩、鮮、原味的特點,既符合廣州的氣候特點,又符合現代營養學的要求,是壹種比較科學的飲食文化。
粵菜的第三個特點是善於變化、制作精良、創新。粵菜有雜交的優勢。因為粵菜的形成歷史就是中外飲食文化的交匯和結合地域氣候特點的不斷創新。歷史上北方移民數次遷居嶺南,將北方菜系的烹飪方法傳播到廣東。自清末以來,廣東的對外開放也滲透了西方飲食文化的成分。粵菜的烹飪方法有30多種,其中泡、烤、川菜是從北方爆、烤、煮移植過來的,煎、炸則是從西餐借鑒過來的。廣東人思想開放,不教條,總是善於模仿和創新。所以在菜品和小吃的開發上,富於變化,不落俗套,制作精良,品種豐富。粵菜也講究隨季節變化而變化,夏秋清淡,冬春厚重濃郁。宴席上的菜肴都冠以美名。比如三蛇燉老貓老母雞的菜叫“龍虎鳳”,蝦仁炒馬蹄叫“龍馬精神”。至今已有5400多種粵菜,1000多種點心,數百種風味小吃。光是搜雞就有上百種。幾乎每個著名的餐館和飯店都有自己的“招牌雞”來吸引顧客。著名的有清平雞、文昌雞、太爺雞、東江鹽雞、東方時嘉雞、陶陶姜子雞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