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關於武昌魚

關於武昌魚

武昌魚是馳名中外的水產,盛產於武昌縣和鄂州市***管的梁子湖中,封建社會時是貢品,現在是席上珍饈。烹制方法多種多樣,十分講究,其中最負盛名的是清蒸武昌魚,制作最佳的菜館是武昌大中華酒樓。這家酒樓由安徽人集資,創辦於1933年,以擅長烹任武昌魚著稱。由於清蒸的方法最具代表性,通常以武昌魚作為清蒸武昌魚的品名。他們壹般用壹公斤左右的鮮活樊口魴魚作主料,輔以火腿、香菇、冬筍、雞湯等十多種配料調料,上籠清蒸,嚴格控制火候,使之恰到好處。蒸好後再在魚上綴上紅、綠、黃各色菜絲,使之色彩艷麗,香味撲鼻,魚肉細嫩,湯質鮮美。除清蒸外,他們還運用油燜、紅燒、花釀等法創制三十多種魚饌。

武昌魚的歷史:

武昌魚,俗稱團頭鯿、縮項魴。據《武昌縣誌》載:魴,即鯿魚,又稱縮項鯿,產樊口者甲天下。是處水勢回旋,深潭無底,漁人置罾捕得之,止此壹罾味肥美,余亦較勝別地。”同時,以“鱗白而腹內無黑膜者真。”

鄂城古稱武昌,其西南有個六十萬畝水面的湖泊,名梁子湖。梁子湖草豐魚美。它的通江處為樊口。這裏水勢回旋,並有大小回流之分。“在樊口者曰大回,在釣臺下者曰小回”(《武昌縣誌》)。唐代的元結有歌曰:“樊口欲東流,大江欲北來,樊口當其南,此中為大回。回中魚好遊,回中多約勾。漫欲作漁人,終焉得所水。”歌中所說的:“回中魚”,即是武昌魚。由此可知,武昌魚喜歡生活在回流之中。

武昌魚名號的由來:

武昌魚得名於三國。東吳甘露元年(公元二六五年),末帝孫皓欲再度從建業(南京)遷都武昌。左丞相陸凱上疏勸阻,疏中引用了“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這兩句“單謠”。於是武昌魚便始有其名。不過當日所說的武昌魚,可能不是專指樊口鯿魚,但在武昌所產的魚中以樊口蝙魚為上,故後來就將其美名歸於武昌。歷代名流學者都有贊賞,它的名聲也越來越著。

壹九六五年武漢市飲食公司邀請名廚師在武昌大中華酒樓正式定名武昌魚為地方味菜肴,並繼承和發揚了歷代名廚師烹調技藝,以湖北的土特產為配料,適當配以名貴海味產品,制造出多種不同的味型,色彩絢麗,味鮮汁濃,清蒸、紅燒、油燜、花釀,幹煸均美,尤以清蒸為佳。

文人墨客的題詠:

北周庚信詩:“還思建業水,終憶武昌魚”(《奉和就豐殿下言誌》十首之壹)。

唐代岑參詩:“秋來倍憶武昌魚,夢魂只在巴陵道”(《送費子歸武昌》)。

宋代蘇軾詩:“長江繞廓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初到黃州》)。

宋代範成大詩:“卻笑鱸江垂釣手,武昌魚好便淹留”(《鄂州南樓詩》)。

元代馬祖常詩:“攜幼歸來拜丘陵,南遊莫忘武昌魚”(《送宋顯示夫南歸》)。

明代何景明詩:“此去且隨彭蠡雁,何須不食武昌魚”(《送衛進士推武昌》)。

明代汪玄錫還將其詩句題刻於壁間:“莫道武昌魚好食,乾坤難了此生愁”;

清代梁鼎芬因喜食武昌魚,曾將其收房名為“食魚齋”;

壹九五八年毛澤東同誌的“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的佳句壹出,武昌魚更是聲著華廈,名揚五洲了。

武昌魚特色:

現在武昌魚已移到全國各地飼養。武昌魚究竟有什麽特色呢?作為鯿魚來主,它和長春鯿、三角魴體形相似,但習性不同。長春蝙、三角魴以雜食米,武昌魚則以草食為主。它最愛吃苦草和輪葉黑藻,而梁子湖區及樊口港邊的苦草和輪葉黑藻極豐盛。在形態和生理上,武昌魚頭圓、背厚、肉細,兩側呈菱形,口較寬,背鰭短,尾柄高,兩側各有十四根肋骨,比其它鯿多壹根。

武昌魚的營養價值:

經化驗分析,武昌魚每100克(食用部分),含水分61克,蛋白質20.8克,脂肪15.8克,碳水化合物0.9克,熱量229千卡,灰分15克,鈣155毫克,磷195毫克,鐵2.2毫克,核黃素(維生素B12)0.08毫克,尼克酸(菸酸)1.8毫克。醫學界人士認為:經常食用團頭魴,可以預防貧血癥、低血糖、高血壓和動脈硬化等疾病。

武昌魚的做法:

清蒸武昌魚

原料:鮮團頭魴壹尾(約重兩斤),熟火腿半兩,凈冬筍壹兩,豬油壹兩半,味精三分,精鹽半錢,蔥結壹錢半,水發香菇壹兩,雞油二錢,雞湯三兩,料酒二錢,胡椒粉二分,姜末壹錢半。

制法:將魚去鱗、鰓、內臟,洗凈,魚身兩面劃幾個花,撒上精鹽,盛入盤中。

香菇去蒂洗凈,和熟火腿切成薄片,互相間隔在魚面上。冬筍切成柏葉形的薄片,鑲在魚的兩邊,加蔥,姜(拍松)和紹酒。

鍋置在旺火上,下清水燒沸,將魚蒸十分鐘,蒸至魚眼突出時出籠。揀出姜塊、蔥結。炒鍋置在旺火上,下豬油燒熱,泌入蒸魚的原汁,下雞湯燒沸,加入味精、雞油起鍋,澆在魚面上,撒上胡椒粉,即成。

此菜在白色的全魚上面綴以紅、黃、褐綠的各種配料,五彩繽紛。魚肉肥美細膩,湯汁鮮濃清香,保持原汁原味。

紅燒武昌魚

原料:鮮團頭魴壹尾(約重二斤),水發玉蘭片壹兩,芝麻油壹兩,白糖壹錢,料酒三錢,蔥花壹錢,熟豬油壹兩,味精半錢,濕澱粉六錢,醬油壹兩,姜末二錢。

制法:將魚去鱗、鰓、內臟,洗凈,在魚身上劃斜十字刀紋五個。玉蘭片切成薄片。

炒鍋置旺火上,下芝麻油燒熱,把魚下鍋兩面煎黃,加入料酒、姜末、醬油、精鹽、蔥段、玉蘭片、清水等,壹起烹調,待湯汁燒沸後,移鍋置中火上燒十分鐘,再端鍋置旺火上繼續燒三分鐘,直到湯汁稠濃,即將魚起鍋盛入盤內。將原汁置旺火上,下味精、白糖,用濕澱粉勾芡,放入熟豬油,起鍋澆在魚面上即可。

此菜色澤金黃,脂肪肥厚,肉質細糯,油潤爽滑,味道異常鮮美。

油燜武昌魚

原料:鮮團頭魴壹尾(約重壹斤),肥膘豬肉壹兩,豬油壹兩半,白糖半兩,醬油壹兩,精鹽半錢,姜末三錢,水發玉蘭片壹兩,味精半錢,料酒三錢,紅辣椒半兩,小蔥半兩,芝麻油二斤(約耗壹兩)。

制法:將魚去鱗、鰓、內臟,洗凈。

在魚身上兩面劃斜十字紋數個。用醬油半兩塗抹魚身,腌漬五分鐘。肥膘豬肉、紅辣椒、小蔥、玉蘭片,都切成壹寸長的粗絲。

炒鍋置旺火上,下麻油燒至八成熟,將魚下鍋,兩面炸成淡黃色時撈出。原炒鍋倒去余油後置旺火上,放入肥膘豬肉、紅辣椒、小蔥、玉蘭片,炒二分鐘,至蔥散發出香味時,再將魚下鍋,加入料酒,姜末、醬油(半兩)、白糖、味精、精鹽、清水(八兩)、燜燒三分鐘。

待魚汁漸濃,即移鍋置微火上,加蓋燜八分鐘,再置旺火上,下豬油繼續燜二分鐘,起鍋盛入盤即可。

此菜黃色有光澤,皮酥滑,肉肥嫩,汁稠濃,味鮮美,鹹甜中略帶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