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的至日是北半球全年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壹年。冬季至日過後,白天會逐漸變長。民間以中午門前太陽的影子為標誌,說“入冬後,每天長出壹根蔥”,所以又叫“長到”。自漢唐以來,宮女們就壹直在冬天至日後每天使用壹根線。這就是民間所說的“吃了冬天的至日飯後,隊伍有壹天會變長。”從至日入冬之日起,九天為壹個時間段,連續九天,到第9981天,冬天已經過去,所以至日的冬天又叫“數九”。
冬季至日是中國農歷中壹個非常特殊的節氣,也是壹個傳統節日。至今,仍有許多地方有過冬季至日節的習俗。
冬季至日節起源於漢代,興盛於唐宋,延續至今。魯甚至說,冬天的至日有壹年那麽大。這表明古人非常重視冬季至日。人們認為冬季至日是陰陽的自然轉化,是上天給予的祝福。在漢代,冬天的至日是“冬節”,政府舉行壹個叫做“賀冬”的祝賀儀式,這是壹個例行的節日。《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日前後,君子居安思危,不肯聽政,擇吉日而後省事。”所以這壹天朝廷會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關閉,出差歇業,親朋好友互相送飯,互相拜訪,愉快地度過壹個“安靜”的節日。
在唐宋時期,冬天的至日是祭天和祭祖的日子。這壹天,皇帝會在郊外舉行祭祀儀式,百姓會在這壹天向父母跪拜。仍然有壹些地方慶祝冬季至日。
冬季至日的習俗在北方地區,有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在這壹天,南方地區有在冬天的至日吃湯圓和在冬天的至日吃面條的習慣。
吃餛飩。相傳漢朝時,北方的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有匈奴部落和屯部落兩個首領,他們兇狠殘暴。人們討厭它們的骨頭,就用肉餡把它們包成角,用“渾”“吞”的聲音叫它們“餛飩”。討厭吃飯,為了平息戰亂,過上太平日子。因為餛飩是在冬天的至日制作的,所以家家戶戶都在冬天的至日吃餛飩。餛飩發展至今,已經成為壹種制作多樣、味道鮮美、遍布全國各地、深受人們喜愛的小吃。餛飩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名字。江浙等地大多叫餛飩,廣東叫餛飩,湖北叫包勉,江西叫清湯,四川叫餛飩,新疆叫曲曲。
吃“捏凍耳朵”是河南人在冬天的至日上吃“凍耳朵”的習俗。相傳南陽大夫張仲景在長沙當官。他晚年退休的時候,正是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
當他看到南陽白河兩岸的人都光著身子,很多人耳朵都凍僵了,心裏很不舒服。於是他讓弟子們在南陽關東搭了壹個藥棚,把羊肉、辣椒和壹些祛寒藥材放在鍋裏煮熟,撈起切碎,用面皮裹成耳朵的形狀,再放在鍋裏煮,做成壹種藥,叫“祛寒迷人耳湯”,分發給百姓。吃了飯,村民的耳朵就好了。後來,每到冬天至日,人們就模仿著吃,於是就形成了“捏耳朵”的習俗。
吃餃子。湯圓是南方人過冬至日的必備食品,是用糯米粉做成的圓形甜點。“圓”象征著“團圓”和“圓滿”。在冬季至日吃餃子也被稱為“冬季至日團”。冬季至日團可用於祭祀和饋贈親友。
吃狗肉。在北方尤其受歡迎。據說起源於漢代。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天的至日上吃了樊噲的狗肉,覺得特別好吃,驚嘆不已。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在冬季至日吃狗肉的習俗。現在,人們在冬天的至日吃狗肉、羊肉和各種有營養的肉。因為冬季至日過後,天氣進入最冷的季節,中醫認為羊肉和狗肉有壯陽補虛的作用,民間至今有冬季至日進補的好習俗。
用九層餅祭祖。在中國臺灣省,仍然保留著在冬季至日上用九層餅祭祖的習俗。糯米粉揉成象征吉祥的雞、鴨、龜、豬、牛、羊等動物形象,然後放入蒸籠中蒸熟,祭祖,表示不會忘記祖先。同姓同宗的人在冬季至日前後約定的日子聚集在祠堂,按照長輩的順序依次祭拜祖先,俗稱“祭祖”儀式結束後,會有壹場盛大的宴會招待前來祭祖的族人。大家舉杯暢飲,彼此保持著久違的生疏之情,稱之為“食祖”。在冬季至日節祭祀祖先在臺灣省代代相傳,這表明壹個人不忘自己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