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吃使君子驅蟲
用使君子若幹,放入砂鍋中用文火炒熟,去殼備用。在每日早晨空腹時給小孩嚼食,註意其用量為每歲每次1粒,最大用量不能超過10粒,連續服食壹周即可。或者較小的幼兒可改用使君子粉末餵食,每次用量為其年齡熟加1只和再乘以0.3克,例如2歲小兒用量為:(2+1)*0.3=0.9克,最大用量不超過3.3克,每日服食3次,連用3天,有驅蛔蟲、蟯蟲作用。
2、嚼香榧子驅蟲
取香榧子肉若幹炒熟,註意不可炒焦,備用。適宜於5歲以上的兒童使用。每歲每次2粒,讓孩子嚼細爛後吞服,每日服食3次,連續服食1周。若為5歲以下小孩,可將炒熟的香榧子研磨成細末,每歲每次1克,用溫開水吞服,連續服食1周,有較好的驅蛔蟲、蟯蟲的作用。
3、生絲瓜子驅蟲
黑色的生絲瓜子有驅蛔蟲的功效。使用時取生絲瓜子若幹,將其外殼剝去後嚼食瓜子仁即可。5歲以上的兒童每次吃30粒,5歲以下的幼兒每次吃20粒,均在早晨空腹是嚼爛後吞服,每日1次,連續服食2-3天即可。
4、炒南瓜子驅蟲
去適量南瓜子,洗凈後曬幹,用文火炒熟後剝殼,將瓜子仁研磨成極細的粉末備用。5歲以下的兒童每次用10-15克,5歲以下的幼兒每次用6-9克。加入適量蜂蜜後調服,每日2次,連續服食2-3天,有驅蛔蟲的作用。
5、生葵花籽驅蟲
向日葵的葵花籽有驅除蟯蟲的作用,可用生的向日葵籽,洗凈後每日生吃60-12克,分2次吃完,連吃7天,然後停7天後可再吃7天。
6、驅蟲藥什麽時候吃
1、秋季驅蟲最佳時機
秋季是驅蛔的最佳季節。夏季,大人和兒童進食大量的生鮮蔬菜和瓜果,其上難免帶有蛔蟲卵,感染蛔蟲的機會較多。到了秋季,幼蟲長為成蟲,都集中在小腸內,此時服用驅蟲藥,可謂是打個正著。
2、空腹時服用
驅蟲藥最好在空腹或晚上睡覺前服用,因為驅蟲藥毒性較小,空腹時服用,藥物在腸道內的濃度會高些,可以提高殺蟲效果。左旋咪唑類殺蟲藥用糖水送下,不僅可以改善口感,也可以增加療效。此外,服用驅蟲藥後,應多吃壹些富含粗纖維的食物,如粗糧、芹菜、韭菜、白菜、香蕉、蘋果等,以利於蟲體排出。
3、兩歲以下慎服驅蟲藥
兩歲以下的兒童,肝臟發育尚不完全,而大多數驅蟲藥中都含有影響肝功能的成分,服用後會造成孩子的肝功能損害,引起轉氨酶升高和厭食癥。兩歲以下兒童防治腸道寄生蟲病的最好方法就是註意生活衛生,切斷接觸蟲卵的來源。
4、肚子疼時不要服驅蟲藥
有的家長,壹看孩子肚子痛,就認為是孩子肚子裏的蟲子在作祟,忙不叠地找來驅蟲藥給孩子吃。這樣做是很危險的,先不說孩子的肚子痛不壹定都是蟲子引起,即使是蟲子引起,也不能服用安樂士、腸蟲清等驅蟲藥,因為這類藥物可激發蟲體遊動、亂竄或扭結成團,加重腹痛,個別病人甚至會發生膽道蛔蟲或腸梗阻,使病情變得更加嚴重和復雜。
5、小兒不宜常服驅蟲藥
有的家長看自己的孩子身體瘦弱,吃東西不香,就給孩子吃驅蟲藥,壹看還真打出幾條蟲子,便視為法寶,隔三差五就給孩子吃兩片,打打蟲子。殊不知驅蟲藥也和其他藥物壹樣,常服或服用過量都會產生不良反應,如頭暈、頭痛、嘔吐、肝功能損害、腦炎綜合征等。所以,小兒不宜常服驅蟲藥,肝腎功能不全、脾胃虛弱、急性發熱的兒童,更應慎用或禁用。
6、小兒與成年人劑量相同
依壹般的用藥經驗,小兒的劑量應該小於成年人。可是腸蟲清的劑量卻規定:從兩歲以上的兒童到成年人,都是兩片,這使得部分家長在給小兒用藥時不免擔心。其實不必擔心,因為腸蟲清口服後絕大部分(95%)不被人體吸收,24小時內即隨糞便排出體。
7、服藥後不會立即排蟲
有的人服藥後壹天,就急於檢查糞便,若沒找到蟲體,便認為藥效不佳或劑量不夠。這種錯誤觀念源於使用傳統驅蟲藥。傳統的驅蟲藥毒性較強,不宜在體內久留,因此與瀉藥組成復方制劑。這樣,驅蟲藥將蟲體麻痹後,借助瀉藥及腸蠕動將蟲體排出體外。
而新型驅蟲藥的藥理機制為抑制寄生蟲對葡萄糖的吸收,使蟲體糖原耗竭,使寄生蟲無法生存和繁殖。正是由於這種獨特的殺蟲機制,使得服藥後2~4天才有大量蟲體排出。所以,服藥後還要耐心等上2~3天,才能看到“戰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