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珠江是最早對外做生意的地方 由於有了地利,珠江成為中國最早對外通商的地方。據《漢書·地理誌》記載,西漢初年,漢武帝派使者沿著百越民間開辟的航線從廣州出發,沒有發明指南針,也還不懂使用風帆,乘坐手搖槳櫓的小船,憑著開拓意誌和冒險精神,開辟了壹條千古通行的海路。這條航線經過東南亞,橫越孟加拉灣,到達印度半島的東南部,抵達斯裏蘭卡。這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端。 唐宋時期,廣州已成為中國的第壹大港、世界聞名的東方港市。從廣州經南海、印度洋,到達波斯灣各國的航線,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遠洋航線。於是,以南海為中心,以廣州為起點開辟了壹條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整個嶺南地區有了“天子南庫”的美譽。在海上絲路盛期,穿過東南亞到歐洲往返,全是粵人的天下,沒有歐洲人什麽事。 中國明清實施海禁,珠江口卻沒有完全關死,廣州保持著唯壹通商口岸的地位。在這種情況下,1686年洋商被準許在廣州市珠江口的壹個街區居住和經商,後被稱為十三行街。十三行整整延續了170多年,直到1856年毀於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戰火。 多麽壯觀的貿易繁華景象啊!碼頭上貨物堆積如山,水面上貨船如過江之鯽,大街上商鋪密密相連、商品琳瑯滿目,商店裏不同膚色不同語言的商人們談生意、觀貨色、稱銀兩,簽合同…。通過密如蛛網的珠江水道,內地的絲綢、茶葉、瓷器、中藥材等,從四面八方運至廣州,然後飄洋出海,銷售世界各國;而形形色色的西洋貨品也通過洋行,轉賣進中國內地。在長達數個世紀的經商活動中,廣州成了中國對外貿易的大商場,廣東人培養了在商海中駕馭風浪的能力,珠江人形成了對外開放、敢闖敢冒和包容大度的精神風貌和文化特征。 2、珠江人最早睜開眼睛看世界 閉關鎖國的政策,使中國人蒙上了眼睛,堵塞了耳朵,使心靈變得閉塞,頭腦變得愚昧。 公元15世紀,地理大發現開始將地球變成了壹個完整的世界體系。公元18世紀工業革命在英國開始發生。但是對這壹切變化中國人完全蒙在鼓裏,渾然不知。直到鴉片戰爭爆發,頂多不過兩萬英軍就把清朝帝國打得落花流水。 中國人完全懵了:這個世界怎麽了?中國遇到了“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李鴻章語)。實際上,中國人並不都是昏昏欲睡的人,有壹部分人在努力了解國外究竟發生了什麽事情?珠江人無疑是最早睜開眼睛看世界的人。 除了睜開眼睛看世界的林則徐,魏源等先覺者,主動了解外面世界,也有外國人主動將新思想、新文化送進中國來。這批人中最突出的是西方傳教士。傳教士首先是從珠江登陸中國的。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早在1584年(明萬歷十二年)就來到了廣東肇慶,他帶來了標有中文地名的《山海輿地全圖》,這應該是中國人接觸到的第壹張世界地圖。英國人基督新教傳教士馬禮遜於1807年9月8日抵達廣州。他在中國生活了27年,首次把《聖經》全譯為中文出版,同時也把《三字經》、《大學》等中國典籍翻譯成英文介紹到西方。他還編纂了第壹部《華英字典》。 清朝的保守腐敗引起了國人的強烈反對。中國發生了震驚中外史稱“百日維新”的戊戌變法。壹批圖新變法的知識分子依靠光緒皇帝進行政治改革的維新運動,雖然僅進行103天就失敗了,但這是壹次中華民族變法圖強史的壹次悲壯之舉,極大地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歷史進程。改革的兩個領袖人物康有為(1858-1927)和梁啟超(1873-1929),也是廣東人。兩人都是中國近代史冊的傑出政治家、思想家和國學大師。“康梁”雖然失敗了,革命的烈焰卻燃燒得更加猛烈。孫中山被尊稱為“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和“現代中國之父”的革命家。他領導國民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創建中國乃至亞洲的第壹個***和國。 我經常在想:為什麽廣東人是最早睜開眼睛看世界的人呢?可能有這麽幾個原因:珠江三角洲的便利位置使廣東成為我國最早對外開放的地區。由於是中國最早的通商口岸,珠江人在長期的對外經貿活動和文化交流中培養出了壹種開放的思想觀念。廣東人少有保守思想,喜歡創新,敢為天下先,喜飲頭啖湯;廣東人有很強烈的包容精神,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對外來的新思想新文化有很強的接納、吸收、消化、改造能力;廣東人適應能力強,努力學習先進的思想文化,喜歡改革圖新,能夠跟隨世界的變化,不斷改變自己、提高自己。因此,廣東人就成了中國歷史上第壹個睜開眼睛看世界的人。 /read-lsgz-3531.htm
麻煩采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