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藕和蒓菜都是家鄉的特產。它們很簡單卻是好東西,所以我很自然的想到了它們。
讀後感如下:
文章開頭說“和朋友喝酒,嚼著細細的雪蓮根,突然很想念家鄉。”從吃蓮藕開始,其實就應該表現出鄉愁。“突然”這個詞讓我們看到了作者對故鄉深深的思念之情。只要有壹點“觸動”——帶有家鄉特色的蓮藕,就能引起作者的留戀。然後,作者通過回憶,為我們描繪了壹幅家鄉的清秋畫卷:在城外出產藕的池塘和蜿蜒的河流的映襯下,勤勞、淳樸、健康的男女荷農帶著壹次次被砸碎的“鮮嫩玉蓮藕”進城,讓“清淡甘甜的味道”在家家戶戶、人人皆有。
家鄉很普通的蓮藕,讓作者想起了“這裏”,成了“幫茶館”討好“財主”的寶貝和物品;成了水果店都有的“待價而沽”的貴族商品。至於街上賣的蓮藕,“不像乞丐的胳膊腿那麽細,卻像未熟的柿子那麽澀”。鄰居送的蓮藕“長滿銹斑”,索然無味,不想再吃壹塊。因為想到蓮藕,作者也想到了家鄉的蒓菜。出太湖很方便。無味的蒓菜,用湯來襯托更好,就是我家鄉的這種“好湯”。這也是為什麽我會有“淡綠的顏色和濃郁的詩意,無味的味道真是令人著迷”的感覺。蒓菜到了上海,就是“不能在外面吃”,否則很難吃到。
家鄉很常見的蓮藕、蒓菜,離開了生長的地方,變得面目全非,讓作者想到了家鄉淳樸的民風,字裏行間,滲透著作者濃濃的鄉愁。故鄉不是壹個抽象的詞,而是由許多人、事、物、景組成,是許多情感和記憶的混合體。所以鄉愁的作品往往是以壹些具體的事物為題材,從眼前的場景中喚起鄉愁,也就是借物抒情。作者作品中的蓮藕和蒓菜,因為融合了鄉愁,有著特殊的含義。
其次,文章的語言平實簡單,親切自然。最快樂的時光是過去,最真摯的友情是過去的友情,最難得的情感是過去的情感,最難忘的美食是童年的美食,這幾乎是每個人都有的壹種心理和情感體驗。所以作者不用華麗的辭藻,精巧的結構,戲謔的文筆,也能激起讀者的鄉愁和鄉愁。語言越是親切自然,就越能打動人,給讀者留下真誠的印象。
文章開頭,我因為喝酒吃蓮藕而想起家鄉。我寫得自然而坦誠,為整篇文章定下了簡單親切的基調。這種以事塑造的文風,給人的感覺就是朋友之間在聊舊事,隨便聊聊。再比如《再卓》。“他們想休息的時候,就把竹竿放在地上,自己坐在上面。他們只是在桿子裏挑選過嫩的蓮藕或較老的蓮藕,大嚼壹口解渴。”卓”、“橫”、“坐”、“挑”、“啃”。“鮮嫩長節藕”,沒有華麗的辭藻,早就讓人垂涎三尺。葉聖陶的散文以寫實為主,很少直接抒發感情,也很少直接表達作者的觀點。縱觀整篇文章,很少有作者直接表達內心的文字。就順著他的思路,聽他講解壹些蓮藕和蒓菜的瑣事,細細品味。那平淡的壹句話,是作者真情的表達,讓整篇文章意味深長,回味無窮。
善於布局,註重結尾,留有回味,也是本文的壹大特色。作者將故鄉的藕和蒓菜與這裏的藕和蒓菜進行了對比,使故鄉的藕和蒓菜意象更加生動飽滿,作者對故鄉的懷念之情溢於言表。從蓮藕到蒓菜再到懷舊,過渡自然。文章結尾也頗有特色。五問是葉聖陶筆下少有的,那份鄉愁令人感動。五問,意為循序漸進,最後指出自己所愛。結尾的“於是我思念故鄉”和文章開頭的“突然我思念故鄉”相互照應,因為“故鄉有愛,但只在故鄉”,鄉愁歷歷在目,貫穿始終。
解釋
這是壹篇借物抒情的美文。作者把對家鄉的愛寄托在具有典型代表意義的藕和蒓菜上,通過記住藕和蒓菜來表達對家鄉的愛。這種借物抒情,托物言誌的寫作方法,是散文中常見的寫作手法,學生應該學習和體會。其次,葉聖陶先生是中國新文學史上壹位風格獨特的作家。他的近距離觀察、客觀寫實、平實質樸、自然典雅的語言風格在本文中有明顯體現。因此,教師帶領學生鉆研這篇文章,對語言的欣賞和品味是教學中的重要環節。學習這篇文章,培養學生對家鄉的熱愛,從而達到陶冶情操的目的。散文的語言風格多樣,或華麗,或樸實,或幽默,或嚴肅,是作者在長期的寫作中形成的。在教學中,華麗的語言風格容易讓學生接受,但借助平實的語言傳達強烈的情感,學生往往很難理解和把握其中蘊含的意義。因此,引導學生如何品味語言是本次教學的重點。
作者在文中將家鄉的“蓮藕蒓菜”與這裏的“蓮藕蒓菜”進行了對比,從而突出了家鄉“蓮藕蒓菜”的甘甜味道和迷人滋味。在教學中借助對比分析,學生可以明顯感受到作者對家鄉的深厚感情。家鄉的風景最讓我難忘的是小時候吃的東西。葉聖陶先生是我們熟悉的作家。他對我家鄉的懷念,還寄托在他小時候吃過的兩樣東西上——蓮藕和蒓菜。在離開家鄉的日子裏,只要壹想到吃它們,我就會回憶起它們的鄉愁。思考與回答:本文借用的寫作手法,在散文中稱為(以物表意或以物傳情),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