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白鱘如何養殖,如何預防疾病?

白鱘如何養殖,如何預防疾病?

白鱘,俗稱鴨嘴魚,原產於北美。白鱘棲息於中上層水體,性情溫和,跳躍能力差。它們喜歡生活在水流緩慢、餌料生物豐富的湖泊或水庫中。其生存溫度為1~35℃,最適溫度為15~25℃,適合在我國大部分地區繁殖。對水質中溶解氧的要求高,溶解氧需要在5~7mg/L以上;食性為濾食性魚類(類似鱅魚),以浮遊生物為食,馴化後可攝食人工配合飼料;生長速度快,當年可長到0.5公斤以上,2齡魚1.5公斤以上,3齡魚2.5公斤以上。白鱘無公害養殖技術應掌握以下幾點:

人工授精

壹般來說,雌魚體型較大,腹部腫脹,生殖口附近腫脹、充血、略松弛,容易將小指插入生殖口;雄性體型較小,頭部突起較多。目前,冷凍垂體(PG)和促黃體生成素類似物(LRH-A2)具有較好的催產效果,白鱘的垂體被廣泛應用。常用兩次註射,第壹次註射10μg/尾。12~15小時後註射第二針,劑量為(PG)1 +(LRH-A2)女性每公斤體重6微克,男性1/2。將藥物與0.65%生理鹽水混合,研磨後腹腔註射。親魚產卵溫度控制在15~20℃之間,有效時間約為16小時。性腺發育較好的親魚基本能產空卵。

魚苗養殖

它分為兩個階段。在第壹階段,噴水的總長度從2-3厘米增加到6-7厘米。壹般在水泥池或水泥罐中飼養15天左右,總長度可達6~7 cm。在繁殖期,苗種密度不宜過高,以免相互吞食,溶解氧保持在6mg/L以上,並投餵充足的浮遊動物(主要是枝角類和紅蟲)。全長6~7厘米後,放入池塘養殖。要求池塘面積3~5畝,水深1.5~2米,灌溉方便。每個池塘配有壹個1.5 kW的曝氣器。

放養前排幹池水,用生石灰消毒,每畝用量300~400公斤,殺滅雜魚、水草、病菌和敵人。生長溫度可為14~26℃,最適溫度為20~24℃。去池塘前壹周,要施肥培養水質,用綠肥或糞肥。3天後,以5公斤/畝的劑量撒布豆醬渣,促進枝角類繁殖。下池塘前,最好用水網再撈壹網,清除蝌蚪和雜物。放養時,魚塘水溫與魚容器內的水溫溫差不得超過65438±0℃,作業應在傍晚進行。

成魚養殖

當白鱘長到15 cm時,可以在更大的水域養殖。山塘、水庫、湖泊等大水域溶解氧充足,夏季水溫不高。最適合養殖白鱘,每畝5尾左右,每年可捕撈到每尾2公斤重的商品魚。湖泊水庫養魚成功的關鍵是:(1)修建攔魚設施,防止放養的白鱘逃逸;(2)經常去除猛魚,減少白鱘損失;(3)確定合理的放養密度,根據湖泊、水庫浮遊動物的數量和現有鱅魚的生長情況,確定白鱘的合理放養量。

疾病控制

白鱘幼魚階段容易發生腸炎、口腔炎、癤子、水黴病,只要對癥下藥,是可以治愈的。10~15 cm的魚壹般不容易腐爛,而且白鱘對藥物非常敏感,尤其是對重金屬鹽類,用藥時要小心。輪蟲寄生時,應在水面每畝1.5 m深時,用濃度為15%~25%的福爾馬林殺死或用苦楝鮮枝葉25~35公斤捆綁,每隔4~5天在池塘進水口浸泡壹次,保持兩次;線蟲或吸蟲寄生時,可用2g/m3福爾馬林浴,幼期禁止使用CuSO4和氯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