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說的“苦和累”並不是我們生活中的“苦和累”。它是河北南部農村的壹種特色小吃,介於主食和蔬菜之間,又稱“克蕾”。是河北南部民間傳統飲食之壹,屬於困難時期“以瓜菜代糧”、“半年麩菜”的產物。
“苦累”榆木就地取材,方法簡單。菜品雖多,但具有鮮、嫩、香的特點。味道很好,人們在缺糧的時候最喜歡吃。“搟面省錢,煎餅成本,蒸幹糧也沒有蒸餾辛苦。”當年人們總結出來的順口溜,至今廣為流傳。
小時候的那些春日,媽媽經常讓我和弟弟把榆樹、槐樹、金雀花苗、馬齒莧等嫩葉野菜帶回家。摘去雜草清洗後,加入壹些玉米粉或高粱粉,用細鹽攪拌均勻,或放入蒸籠蒸熟,或放入鍋中焯水。出鍋後趁熱拌上蒜末,淋上香油,做“苦”吃。
在所有“苦而累”的原料中,最理想、最美味的是育才,但育才並不是隨時都有,壹年也就那麽幾天,而且要爬樹才能抹平,因為家家都要嘗鮮,所以抹平很難得。因為錢新鮮,媽媽經過多次摔跤,終於成為爬樹人。媽媽經常把籃子含在嘴裏,手腳並用,很快就能爬上樹,大量撫摸她的錢。不壹會兒,我們提著滿滿壹籃子榆樹錢蹦蹦跳跳地回家了。母親拿出和面用的大瓷盆,把榆木放進去,加水反復洗,然後撈出來,舀水,拌好玉米粉,放進蒸籠,壹下子就好了。我們在爐子前忙著拉風箱,添柴火。不壹會兒,榆樹特有的香味在白色的空氣中粘在鼻子上。媽媽會趁熱把蒜末和香油拌在壹起,壹鍋香甜可口的“苦菜”就做好了。雖然吃起來黏黏的,但畢竟有壹股甜甜的味道,對於貪吃的我們來說也是壹種美味。
後來去了縣城的壹所寄宿制中學,兩周才回家壹次。每次回學校,媽媽都會準備壹堆瓶瓶罐罐,裏面裝著她自己做的各種菜。雖然當時學校食堂的飯菜很豐富,但媽媽還是擔心我吃不好,耽誤身體。每年春天,媽媽都會挖野菜,到處攢錢...提前準備好足夠的材料,做好“吃苦”準備,裝滿兩個可以封口的大瓶子,我好帶去學校吃。
壹開始我很抵觸,覺得特別寒酸。我怕被同學嘲笑,所以每次同學快吃完的時候,我都不好意思提著壹大瓶,找個角落坐下來默默吃。後來同桌發現我把好吃的藏起來偷了,於是我把這個“秘密”告訴了很多同學,大家都逼我分享。大家嘗過之後,對媽媽的“辛苦”贊不絕口,甚至還和我交換了自己的肉菜。後來吃飯的時候,我們經常聚在壹起,互相分享有說有笑。雖然當時經濟落後,物質貧乏,但母親用那份獨壹無二的愛滋養了我的身體,讓我的內心充滿了幸福。
參軍後,我再也沒吃過我媽的錢。每次趕回家的時候,正好是出春。我媽媽越來越老了。這幾年她壹直在電話裏嘮叨“妳回不來了,浪費了這麽好的錢...等疫情過去了,我壹定賺錢給妳吃!”
雖然現在經濟條件殷實,大魚大肉是家常便飯,但於謙“辛苦”的苦澀滋味卻始終難以忘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