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怎樣做好斑節對蝦幼體培育?

怎樣做好斑節對蝦幼體培育?

斑節對蝦的幼體培育工藝與中國對蝦的幼體培育基本相同。

(1)幼體密度斑節對蝦無節幼體的布池密度由育苗的條件和技術水平決定,特別是受餌料和水質條件制約。壹般小育苗池(10~20米3)放無節幼體10萬~12萬尾/米3,大育苗水體(40米3以上)放無節幼體15萬尾/米3左右。

(2)水溫調控斑節對蝦育苗要求幼體培育水溫在25℃以上,最適水溫為28~30℃,最高到33℃左右。高溫育苗,可加速蝦苗的生長,縮短育苗時間,提高出苗量。但是高溫育苗,會影響蝦苗健康,養成中易生病。水溫27~29℃時,無節幼體經6次蛻皮,大約經過36~50小時即變態為_狀幼體。_狀幼體需3~5天,經3次蛻皮後變為糠蝦幼體。糠蝦幼體需5~7天,經3次蛻皮後變為仔蝦。

(3)幼體管理

①無節幼體。無節幼體不攝食。但為_狀幼體準備餌料,當孵化成無節幼體時,接入單胞藻藻種,並加入營養鹽:硝酸鉀1毫克/升、矽酸鈉0.1毫克/升、磷酸氫二鈉0.1毫克/升、三氯化鐵0.01毫克/升。無節幼體的成活率為90%左右。

②_狀幼體。在_狀幼體期可同池或分池培養矽藻,以滿足幼體攝食的需要。單胞藻的密度不大,可補充適量的螺旋藻粉、酵母粉。也可直接投餵牡蠣受精卵,但不可過量投餵,以免水質腐敗。投牡蠣卵時池水每天要交換1/3左右。當幼體發育到_狀2~3期時,適當投餵輪蟲;3期時,投餵少量燙死的鹵蟲初孵幼體。_狀幼體的成活率較低,只有30%~70%。

③糠蝦幼體。此期食物以動物性為主,並維持壹定濃度的單細胞藻類。主要投餵輪蟲、鹵蟲無節幼體、橈足類等。如果同池培養藻類,海水用200目篩絹網濾後施無機肥。即硝酸鉀100毫克/升,磷酸二氫鉀10毫克/升,矽酸鈉(鉀)1.0毫克/升,三氯化鐵5毫克/升。壹般2天施肥1次,水色以褐色為宜。單細胞藻類控制在5萬個/毫升以上。也可補充投餵斑節對蝦人工微囊系列顆粒飼料或其他對蝦人工微囊顆粒飼料、酵母等代用餌料。常用的有日本對蝦幼體飼料B.P、蝦片和臺灣省產的斑節對蝦蝦苗微顆粒飼料、蝦苗寶等等。糠蝦幼體的成活率為70%~80%。

④仔蝦。幼體經10~11天可變態為仔蝦,此時完全變為蝦苗形態。仔蝦前期(P1~P5)以鹵蟲無節幼體,人工微囊顆粒飼料,蝦、蟹、貝肉等為主。後期待仔蝦發育到P5~P10)階段,已具底棲的習性,幼體喜食大型動物性餌料。此時可完全投餵魚、蝦、貝、墨魚肉或人工微囊顆粒飼料。其投餵量相當於蝦苗體重的200%,即每萬尾仔蝦日投量約為10~30克。投餵時以少量多餐為宜。仔蝦幼體的成活率為80%左右,若P20出池則仔蝦幼體的成活率為60%左右。

(4)水質調控水質的好壞直接影響幼體的健康和變態發育。斑節對蝦幼體對水質要求較嚴格,主要是氨氮、溶解氧、pH等因子的變化。

①氨氮。在氨氮中非離子態氨對幼體培育有毒害作用,特別是糠蝦幼體之前,對其較為敏感,仔蝦期耐受力增強,但在整個育苗期,要求總氨不能超過0.5毫克/升。

②溶解氧。育苗池中溶解氧的含量,要求不低於4.0毫克/升。為了滿足幼體呼吸的需要以及其他生物及有機物消耗氧氣,整個育苗期需不停地充氣。無節幼體充氣量小些(弱沸騰狀),以後隨著幼體的發育,增大充氣量,尤其仔蝦之後,互殘現象增加,更應加大充氣量至2.0%左右。因此,氣石設置要密些,每距離50~70厘米見方的面積設1個氣石。

③pH。pH是水中理化因子和生物活動的綜合結果,也是作為水質條件好壞的指標之壹。pH偏高或偏低對幼體培育都有不良影響,斑節對蝦蝦育苗期pH的適宜範圍是7.6~8.8。

④換水。要保持和改善育苗池水質的方法是換水、充氣和加適當的藥物或添加劑。通常斑節對蝦育苗要求前期水質穩定,多采用初期不換水或添水,_狀幼體後期開始換水,糠蝦幼體期間日換水量為25%~50%,仔蝦期初期換水量為50%,以後逐漸增加,必要時每天換水量達100%。有時換水采用壹邊排水壹邊註水,以免短時間內水質變化太大以及幼體密度短時間增大,對幼體產生不良影響。壹些育苗場在仔蝦以前不換水,堅持使用單胞藻控制水色。使_狀幼體期池水呈淡茶色,糠蝦幼體期呈現茶色,仔蝦期呈現淺褐色。同時,控制投餌量、施增效劑,以維持良好的水質。P4~5期池水加至1.5米以上時,每天換水約1/3左右。但此法蝦苗密度相對較低。

(5)光線控制斑節對蝦_狀幼體期忌太陽直射光、忌強光,在太陽直射下飼育,幼體不攝食、身體彎曲成為畸形,約2~3天後死亡率達100%。尤其以Ⅰ~Ⅱ期最為敏感,Ⅲ期後逐漸增強。光照強度在500勒克斯較合適。在糠蝦幼體之後逐漸加強光照強度。到仔蝦之後,光照強度相當於中國對蝦育苗室的亮度,大約5000~8000勒克斯。

本條內容來源於:中國農業出版社《保護自然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