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發明了泥鰍無土栽培新技術和網箱養殖技術,克服了泥鰍池塘圍網無土栽培和現有泥鰍無土栽培的缺點,具有水質易調節、節省飼料、泥鰍病蟲害少、生長快、提高泥鰍養殖綜合效益的特點。發明專利“泥鰍無土栽培新方法”已申報。央視七套《科技園》2065 438+00 2月7日播出訪談節目《養泥鰍不泥鰍》。2010 12 16播出訪談節目《養泥鰍的額外好處》。
3.采用淺水無土半人工繁殖的技術路線,即人工選擇親鰻,適時放入養殖池,配合飼料和活餌餵養,使用藥物特別是中草藥對親鰻催熟引產,自然產卵受精後及時取出進行人工滴註孵化,達到規模化繁殖的目的。探討了黃鱔生殖行為和性腺發育與生態因子(密度、光照、溫度、水流、pH、水生植物、水位)的關系。發現冬季無休眠的黃鱔野外區域也能成功地進行半人工繁殖。
4.創新性地從水生植物(特別是水花生)中提取有效成分進行藥物防治,綜合利用資源,采用生態技術進行病蟲害綜合防治,增加生物多樣性,充分挖掘中草藥潛力,利用食物鏈放大和生物載體轉移藥物,提高藥效,實現環保養殖。已申報發明專利“壹種防治水產動物疾病的藥物及其制備方法”,並獲得授權發明專利“黃鱔野生苗藥餌及投餵方法”。
5.發明了壹種有利於鰻魚自由進出的魚窩,克服了單純水生植物纏繞造成的鰻魚局部密度過高的缺點,也克服了PVC管等不方便自由進出的缺點,使鰻魚的無土栽培和工廠化養殖成為可能。發明專利“黃鱔無土栽培魚巢及設置方法”已申報。
6.系統研究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黃鱔重要病蟲害的流行病學特征。用自主研發的藥物浸泡鰻鱺種,不僅可以得到高密度的鍛煉,還可以解決市場上鰻鱺部分粘液脫落、爛尾等壹系列問題。已獲得授權發明專利“黃鱔野生苗種的定量篩選方法”。
7.首次研究了不同季節、不同生長階段的飼料配方和品質改良添加劑。黃鱔配合飼料具有較低的飼料系數,並發現了良好的誘食劑。技術成果由鄭州賽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轉化,產品受到農民歡迎。
8.對黃鱔的攝食生態和行為生態進行了系統研究。通過研究黃鱔的食物選擇性和同類相食行為,為合理混養提供依據。系統研究了溫度、魚窩、pH、溶解氧和鹽度、體重等生態因子對黃鱔攝食的影響,並通過方程預測了不同體重和溫度條件下黃鱔的最大攝食率。證實了不同來源和不同馴化方法的黃鱔具有明顯的晝夜攝食節律。研究了不同重量和不同水深條件下黃鱔的築巢行為及其對魚巢的選擇性。發現換水和投餵顯著刺激了黃鱔的排便活動。
9.分析了典型的人工食物鏈(如“發酵基質-蚯蚓-鰻魚”)。“蒲公英-蝌蚪-鰻魚”;“麥麩-黃粉蟲-黃鱔”等)為黃鱔食物鏈的合理設計和利用,降低養殖成本提供了理論依據。
10.創造性地將蚯蚓生態過濾技術和生物修復技術,特別是動物修復技術引入水產養殖,建立微生物-植物-動物聯合修復的生物修復新模式,實現鰻魚(泥鰍)原料、飼料養殖、水質凈化壹體化的高效目標。“壹種利用特殊食物鏈控制水體富營養化的方法”已申請發明專利。
11.首次在鹽堿地成功養殖黃鱔、泥鰍、小龍蝦。實驗證明,鹽度為6或4時,黃鱔的最大攝食率最高。黃鱔是分批排放的,但不同鹽度下批次不同,每批黃鱔排放所需時間非常顯著。
12.研究了黃粉蟲的同類相食特性、化蛹和羽化的日變化規律以及富硒能力,測定了飼料種類和飼養密度對黃粉蟲幼蟲的生長率、死亡率、化蛹率和營養成分的影響。發明了蚯蚓和黃粉蟲自動分離技術,獲得授權發明專利“赤子愛勝蚓收獲新方法”。
13.在國內率先開展城市汙泥蚯蚓分解處理技術的系統研究,在許昌等地建立示範工程基地。最適生態條件(蚯蚓密度、基質溫度、最適碳氮比等。)利用蚯蚓降解城市汙泥,取得了良好的處理效果。結果表明,1 kg蚯蚓每天至少能轉化2 kg蚯蚓糞,汙泥減少30%以上。蚯蚓富集後重金屬含量降低的百分比,以及蚯蚓對各種重金屬富集系數的大小順序。
14.提出了空心蓮子草資源利用的生態工程模式。研究發現,空心蓮子草和麥麩的不同比例顯著影響黃粉蟲幼蟲的特定生長率和物質能量轉化效率,並能明顯延長黃粉蟲蛹的發育歷期。利用該方程預測不同重量和溫度下福壽螺的最大攝食率,可有效控制福壽螺和克氏原螯蝦的暴發。
15.將環境工程和生態工程技術整合到畜禽糞便處理中,整合厭氧發酵技術、沼液養殖技術、泥鰍鱔養殖系統、蚯蚓生物降解處理技術和環境除臭技術,構建了壹種復合型畜禽糞便處理生態工程和循環經濟模式。“畜禽糞便處理生態工程與循環經濟示範研究”項目於2008年6月165438+10月6日通過技術鑒定。作為典型案例編入教育部推薦的研究生教材《生態工程》(2008),並在鄭州、阜陽等地建立示範基地。2009年6月10,CCTV 7科技園播出《鏈上的科技(二):牛糞鏈》節目,報道了周文宗博士用生態養殖循環經濟新技術幫助鄭州養牛戶治理牛糞汙染,實現了生態鏈的延伸、增值和循環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