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新生兒黃疸癥狀
1.膽紅素生成過多
新生兒膽紅素是血紅蛋白的分解產物,其中約80%來自血紅蛋白,約20%來自肝臟等組織中的血紅蛋白和骨髓中的紅細胞前體。新生兒產生的膽紅素明顯高於成人(新生兒8.8mg/kg,成人3.8mg/kg)。
2.血漿白蛋白結合膽紅素的能力不足。
單核吞噬細胞系統的膽紅素進入血液循環,與白蛋白結合並轉運至肝臟代謝。與白蛋白相連的膽紅素不能穿透細胞膜和血腦屏障,導致細胞和腦組織損傷。新生兒常有不同程度的酸中毒,可影響膽紅素與白蛋白的連接。此外,早產兒胎齡越小,白蛋白含量越低,膽紅素量越少。
3.肝細胞處理膽紅素的能力很差。
未結合膽紅素進入肝細胞並與Y和Z蛋白結合。在滑面內質網中,不能透過半透膜的水溶性結合膽紅素在UDPGT的催化下形成,然後通過膽汁排泄到腸道。新生兒出生時,肝細胞中Y蛋白含量很少(出生後5 ~ 10天達到正常),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轉移酶含量也低(出生後1周接近正常),活性差(僅為正常的0 ~ 30%),所以結合膽紅素量少。
二、新生兒黃疸的原因是什麽?
(1)紅細胞增多癥:靜脈血中紅細胞>:6× 10 12/L,血紅蛋白>;220g/L,紅細胞壓積>;65%。常見於母胎或胎胎輸血、延遲臍帶結紮、先天性紫紺型心臟病和糖尿病母親的嬰兒。
(2)血管外溶血:如顱骨大血腫、皮下血腫、顱內出血、肺出血、消化道出血或其他出血。
(3)同源免疫性溶血:見於ABO或Rh血型不合等血型不合,ABO溶血在我國較為常見。
(4)遺傳性疾病:6。葡萄糖磷酸脫氫酶(G6PD)缺乏癥常見於我國南方,核黃疸發病率高;其他如紅細胞丙酮酸激酶缺乏癥、球形紅細胞增多癥、半乳糖血癥、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癥、囊性纖維化等。
(5)腸肝循環增加:腸閉鎖、先天性幽門肥大、先天性巨結腸、甲狀腺功能減退、饑餓和餵養延遲可使胎糞排泄延遲,膽紅素重吸收增加;母乳性黃疸的發病機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與母乳中的β-葡萄糖醛酸酶進入兒童腸道,增加了腸道內遊離膽紅素的生成有關。停母乳3 ~ 5天有助於診斷。
三、新生兒黃疸的保健
第壹,護理
可以曬曬太陽,適當吸收紫外線,而且壹定要在戶外,壹部分皮膚露在外面。餵養中註意多喝水。糖水有助於黃疸消退。如果是母乳性黃疸,需要暫停哺乳3 ~ 5天。近距離觀察寶寶的膚色變化,黃疸從壹開始就是黃色的,從腳開始,而眼睛最早是黃色的,最晚消退。
新生兒黃疸的註意事項:
註意寶寶是否有灰便。壹旦大便呈白色或顏色越來越淡,皮膚突然變黃,壹定要馬上去醫院。
不要餵含有川連、臘梅等成分的中藥,尤其是“豆病”引起黃疸的孩子。
註意黃寶寶的壹般癥狀,是否有無精神萎靡、嗜睡、吸奶困難、驚恐、斜視、四肢僵直或抽搐等癥狀,以便盡早發現和處理重癥患兒。
第二,飲食
哺乳期的媽媽要註意飲食衛生,忌酒和辛辣食物,不要吃太多滋補的食物。如果是母乳性黃疸,需要暫停哺乳3到5天。
註意給新生兒足夠的水,尿液過少不利於膽紅素排泄。
四、新生兒黃疸的預防方法是什麽?
壹.預防:
1)胎兒黃疸常因孕媽媽受濕熱侵襲而影響胎兒,導致胎兒出生後出現黃疸。因此,孕媽媽在孕期要註意飲食衛生,少吃少喝,但要吃涼的,但也不要太餓,忌酒和辛辣之品,以防損傷脾胃。
2)如果產婦有肝炎病史或有黃疸的病嬰,宜在分娩前測定其血液中的抗體及其動態變化,並采取相應的預防用藥措施。分娩時要加強監護,產後要嚴密監護嬰兒,出現癥狀要及時治療。
3)如果夫妻血型不合(特別是母親血型為O型,父親血型為A、B或AB),或母親RH血型為陰性,應定期做血清學和羊水檢查,分娩時應嚴密監護,防止新生兒溶血的發生。
4)寶寶出生後,應密切觀察鞏膜黃疸的情況,及時了解黃疸出現和消退的時間,如發現黃疸應盡早治療,並觀察黃疸的顏色變化,了解黃疸的進退。
5)新生兒要註意保暖,早起開奶。
二、其他註意事項:
1)關註黃寶寶的壹般癥狀,是否有無精神萎靡、嗜睡、吸奶困難、驚恐、斜視、四肢僵直或抽搐等癥狀,以便盡早發現和處理重癥患兒。
2)密切觀察心率、心音、貧血程度、肝臟大小的變化,早期防治心力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