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亞麻籽簡介

亞麻籽簡介

目錄1拼音2英文參考3概述4拉丁學名5英文名6亞麻籽別名7產地來源8植物形態9收集10性狀11性味歸經65438+ 02功能主治13化學成分14亞麻籽的藥理作用15亞麻籽藥典標準15.6515.5含量測定15.5.1色譜條件及系統適用性試驗15.5.2對照品溶液的制備15.5.3供試品溶液的制備15.5.4測定方法15.6亞麻籽。15.6.1炮制15.6.2性味歸經15.6.3功能主治15.6.4用法用量15.6.5註15.6。16參考附件:1處方使用中藥亞麻籽2中成藥使用中藥亞麻籽3古籍中的亞麻籽1拼音yà má zǐ

2英文參考亞麻籽[朗道漢英詞典]

亞麻子[朗道漢英詞典]

Mon亞麻籽[湘雅醫學詞典]

中藥術語委員會。中醫術語(2004)]

亞麻子[中醫術語委員會。中醫術語(2004)]

3亞麻籽概述

亞麻籽是中藥的名稱,來源於本草[1]。又名“大麻子”。亞麻的幹燥成熟種子[2]。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版)記載了該中藥的藥典標準。

4拉丁學名亞麻籽(La)(中藥術語(2004))

5英文名亞麻子(中藥術語(2004))

6.亞麻籽別名亞麻籽,扁虱亞麻籽,亞麻籽[1]。

7亞麻種子的來源和產地[1]。所在地:內蒙古、東北【1】。

8植株形態壹年生草本,高40 ~ 70厘米。莖直立,上部多分枝。葉線形至線狀披針形,長1 ~ 3厘米,寬1.5 ~ 2.5厘米,先端銳尖,全緣,無柄。萼片卵狀披針形,邊緣有纖毛;花瓣是藍色或白色的;雄蕊5,退化雄蕊5;子房5室,花柱分開,柱頭棒狀。膠囊呈球形,直徑約7毫米,頂部有5個瓣膜。種子10。花期5-6月,果期6-9月。

9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植株,曬幹,鋪好種子,去除雜質再曬幹。

10種子扁卵形,長4 ~ 7毫米,寬2 ~ 3毫米。表面紅褐色或灰褐色,光滑有光澤,壹端鈍圓,另壹端尖而略斜。種臍位於頂端凹陷處,脊位於壹側邊緣。種皮薄而脆,胚乳膜質,褐色,子葉黃白色,富含油脂。嚼起來有豆子的味道。

11性味甘微溫[1]。入胃大腸經[1]。

又平又甜。

12主要作用有祛風解毒,潤燥殺蟲[1]。

1.治麻風病,眩暈,腸燥便秘,肺癰,咳嗽膿血,脂溢性脫發[1]。煎服:4.5 ~ 9g還是入丸[1]。

2.治療瘡、癬、濕疹和皮膚瘙癢[1]。內服水煎熏洗患處[1]。

13化學成分種子脂肪油為亞麻籽油,主要由亞麻酸、亞油酸、油酸等甘油酯組成,具有潤腸通便的作用,還含有粘液、蛋白質、糖類、有機酸及少量的linspicrin [1]。它還含有阿魏酸二十烷酯[1]。

脂肪油,主要是亞麻酸、亞油酸、油酸和甘油酯如棕櫚酸和硬脂酸;還含有阿魏酸二十酯、芳樟素等。

14亞麻籽的藥理作用可用於局部炎癥,亞麻籽可產生氫氰酸,亞麻籽油可預防高脂血癥或動脈硬化[1]。

15亞麻籽的藥典標準是15.1。

Yamazi

亞麻籽

15.2來源本品為亞麻植物亞麻的幹燥成熟種子。當果實在秋天成熟時,植物被收獲、幹燥、播種、去除雜質,然後幹燥。

15.3產品扁橢圓形,壹端鈍,另壹端尖而微斜,長4 ~ 6mm,寬2 ~ 3mm。表面紅褐色或灰褐色,光滑有光澤,種臍位於頂端凹陷處;種脊呈淺棕色,位於壹側邊緣。種皮薄,胚乳褐色,膜狀;子葉2,黃色和白色,富含油。氣息輕微,嚼起來有豆腥味。

15.4鑒別(1)取少量本品,用溫水浸泡,表皮粘液層膨脹成透明的粘液膜,包裹整個種子。

(2)本品橫切面:表皮細胞大,似長方形,壁內有粘液,遇水膨脹時呈層狀,外有角質層。上皮下細胞為1 ~ 5列,壁稍厚。纖維層為1排緊密排列的纖維細胞,稍呈放射狀拉長,直徑3 ~ 5微米,壁厚,木質化,細胞腔狹窄,隱約可見紋層。頹廢層細胞不明顯。色素層是壹層扁平的薄壁細胞,含有棕紅色物質。胚乳和子葉細胞是多邊形的,含有脂肪油和糊粉顆粒。糊粉顆粒直徑為7~14 μm,有12個假晶和假球。

(3)取本品粉末0.5g,置於試管中,加少許水,在試管中掛壹張用10%碳酸鈉溶液浸泡過的三硝基酚試紙,塞緊(試紙不得接觸粉末和管壁),放入熱水浴中3 ~ 5分鐘,試紙變為磚紅色。

用氣相色譜法測定15.5的含量(附錄ⅵ E)。

15.5.1色譜條件及系統適用性試驗聚乙二醇20000(PEG20M)毛細管柱(柱長30m,內徑0.32mm,膜厚度0.5 μm);柱溫:190℃;檢測器溫度250℃,進樣口溫度250℃;拆分比例為25: 1。根據亞麻酸甲酯的峰,理論塔板數應不低於20000。

15.5.2對照品溶液的制備取亞油酸對照品150mg和α-亞麻酸對照品150mg,精密稱定,置於錐形瓶中,加入10%三氟化硼甲醇溶液,60℃水浴加熱15min,取出。每份精密加入正辛烷10ml,充分搖勻,然後加入飽和氯化鈉溶液15ml。分別準確吸取1ml亞油酸正辛烷和亞油酸正辛烷,置於5ml容量瓶中,加入正辛烷稀釋至刻度,搖勻即得。

15.5.3供試品溶液的制備取本品約30g,粉碎(過2號篩),精密稱定,置於錐形瓶中,加入石油醚(60 ~ 90℃)200ml,超聲處理(功率250W,頻率40k Hz)30min,過濾,濾渣再用石油醚(60 ~ 90℃)。服用70mg。脂肪油,精確稱量,置於錐形瓶中,加入0.5mol/l 1ml氫氧化鉀甲醇溶液,在60℃水浴中加熱30min,取出,冷卻,然後加入10%三氟化硼甲醇溶液,在60℃水浴中加熱15min,取出,冷卻。準確加入5ml正辛烷,充分搖勻,加入20ml飽和氯化鈉溶液,取正辛烷溶液,過濾,取濾液,即得(4小時內測定)。

15.5.4測定方法分別準確吸取1μl對照溶液和供試品溶液,註入氣相色譜儀,測定,即得產品。

本品中亞油酸(C18H3202)和亞麻酸(C18H3002)的總量不得少於13.0%。

15.6亞麻籽片15.6.1經過處理去除雜質,搗碎或油炸。

15.6.2性味與歸經甘平。歸肺、肝、大腸經。

15.6.3功能主治:潤燥通便,養血祛風。用於腸燥便秘、皮膚幹燥、瘙癢、脫發。

15.6.4用法用量9 ~ 15g。

15.6.5註意,大便稀的人禁用。

15.6.6存放於陰涼幹燥處,防止蟲蛀。

15.7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