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菜由金陵菜、淮揚菜、蘇州菜和徐海菜組成。其口味鮮鹹微甜,講究原汁原味,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
江蘇是魚米之鄉,物產豐富,食物資源豐富。著名的水產品有長江的三鮮(鱘魚、旗魚、鯡魚)、太湖的銀魚、陽澄湖的清水大閘蟹、南京龍池的鯽魚等眾多海產品。優秀的蔬菜有太湖的蒓菜、淮安的普菜、寶應蓮藕、板栗、雞頭米、茭白、冬筍、菱角等。名優特產有南京湖燒鴨、南通狼山雞、揚州鵝、高郵麻鴨、南京杜翔、如臯火腿、靖江肉幹、無錫油面筋等。
江蘇菜的特點是:取材廣泛,以江河湖海的新鮮海水為主;刀工精細,烹飪方法多樣,擅長燉、煨;追求原味,清新平和;菜肴格調高雅,造型美觀,質量上乘。
名菜有:清湯大火菜譜、鴨裹魚翅、水晶豬蹄、糖醋桂魚、西瓜雞、鹽水鴨、清燉甲魚、雞絲醬。
江蘇是名廚雲集的地方。第壹個以中國經典命名的職業廚師,第壹個以廚師姓氏命名的城市都在這裏。彭祖做野雞湯給帝堯吃,被封為郭,就是今天的徐州,故名彭鏗,又稱彭祖。夏禹時期的《龔宇》和懷都是貢品,壹直到明清。“菜美的人,有地域之美”,韭菜花這種商湯時代太湖的美麗蔬菜,也成為了壹個優雅的殿堂。早在兩千多年前,吳人就擅長做炸魚、蒸魚、魚片。春秋時期,齊國的夷雅曾在徐州教藝,由他創造的“魚肚羊肉”流傳千古,這就是“鮮”字的由來。為了刺吳王,顓頊在太湖大和公學做了“全魚灸”,其中壹條就是現在蘇州松鶴樓的“松鼠鱖魚”。漢代淮南王劉安在八公山發明了豆腐,最早在江蘇、安徽壹帶流傳。漢武帝把蠻夷趕到海邊,發現漁民喜歡的“魚腸”很好吃,南宋的明帝也很涼。其實“魚腸”就是魷魚魚白色的卵巢。名醫華佗在江蘇行醫時,和他的江蘇弟子吳瑾都主張熟食“火葬”,即食療。梁武帝·蕭炎信奉佛教,提倡素食主義,把面筋作為壹道菜。晉代葛洪有“五士”說,對江蘇食用菌影響很大。南宋時,蘇菜和浙菜都是“南食”的支柱,吳贊寧寫《竹筍》總結吃竹筍的經驗。豆腐、面筋、竹筍、香菇被稱為素菜的“四大金剛”。這些美食的起源都與江蘇有關。南北朝時,南京的“天廚”壹個瓜能做出幾十道菜,壹道菜能做出幾十種味道。此外,1500年前的古籍中就有腌制鹹蛋和腌制黃瓜的記載。野菜豐富,江蘇人有“吃草”之名,高郵王磐有專著,吳承恩在《西遊記》中也有體現。在江南酒樓,加了滿蒙菜,還有“滿漢全席”。在飲料中,芳香的露珠冒了出來。《紅樓夢》裏寶玉吃桂花香,董小宛親手做玫瑰花香。虎丘山塘酒家賣的香露,是滋養身體,使人齒頰留香的美味。除了餐館,還出現了大量的茶館,乾隆以來茶風更盛。1840以後,通商口岸出現了西餐,出現了中西合璧的餐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