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用種畜禽跨省調運產地檢疫規程(33號[2010])
1.適用範圍
本程序適用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跨省(區、市)運輸的種豬、黃牛、奶牛、綿羊、奶山羊及其精液和胚胎的檢疫。
2.檢疫合格標準
2.1符合農業部《生豬產地檢疫規則》和《反芻動物產地檢疫規則》的要求。
2.2符合農業部規定的種用和乳用動物健康標準。
2.3提供本規程規定的動物疫病實驗室檢測報告,檢測結果合格。
2.4精液和胚胎的采集、出售和移植記錄完整,供體動物符合本規程規定的標準。
3.檢疫程序
3.1申報與受理
動物衛生監督機構收到檢疫申報後,應當確認《跨省進口乳用動物檢疫審批單》的有效性,並根據當地動物疫情決定是否受理。受理的,應當及時派出官方獸醫到現場實施檢疫;不予受理的,應當說明理由。
3.2檢驗數據和畜禽標識
3.2.1查看種畜禽生產經營許可證和養殖場動物防疫條件證明。
3.2.2按照《生豬產地檢疫規則》和《反芻動物產地檢疫規則》的要求,檢查被檢動物的養殖檔案、畜禽標識及相關信息。
3.2.3如果運輸精液和胚胎,還應檢查采集、儲存和銷售記錄,以確認相應的供體及其健康狀況。
3.3臨床檢查
按照《豬產地檢疫規程》和《反芻動物產地檢疫規程》的要求進行臨床檢驗,應當對下列疾病進行檢驗。
3.3.1如果母豬尤其是初產母豬出現產仔數少、流產、死胎、胎兒幹屍、胎兒異常等癥狀,則懷疑感染了豬細小病毒。
3.3.2如發現母豬出現回情放空、妊娠母豬流產、死胎木乃伊、公豬睪丸腫脹萎縮等癥狀,應懷疑母豬感染了偽狂犬病病毒。
3.3.3動物出現消瘦、生長遲緩、慢性幹咳、氣短、腹式呼吸、犬坐姿、持續痙攣性咳嗽、口鼻有泡沫等癥狀,懷疑感染豬肺炎支原體。
3.3.4發現鼻塞,鼻尖不能長時間留在粉中餵食,女孩的血順著餵食槽沾到,兩側內眼角以下的臉頰上形成“淚斑”,鼻面部變形(額頭上部變短,門牙錯位等。),鼻尖向壹側彎曲或鼻翼向壹側歪斜,鼻背橫紋逐漸增多,眼上緣鼻梁變平變寬,生長不良。
3.3.5如發現體表淋巴結腫大、貧血、可見黏膜蒼白、神經衰弱、食欲不振、體重減輕、氣短、後驅麻痹,甚至跛行、周期性便秘、腹瀉等癥狀,則懷疑感染了牛白血病。
3.3.6發現奶牛體溫升高,食欲下降,反芻減少,脈搏加快,脫水,全身無力,情緒低落;突然發病,乳房發紅、腫脹、變硬、疼痛、明顯減少和乳汁異常;乳汁中有絮狀物、凝塊,呈水樣,有全身癥狀;乳房有輕微發熱、脹痛;乳房組織纖維化、乳房萎縮、硬結等癥狀疑似感染乳腺炎。
3.4實驗室測試
3.4.1實驗室檢測由省級動物衛生監督機構指定的有資質的實驗室承擔,並出具檢測報告(實驗室檢測具體要求見附表:乳用動物跨省調運實驗室檢測要求)。
3.4.2流行病的實驗室檢測
3.4.2.1種豬:口蹄疫、豬瘟、高致病性豬藍耳病、豬圓環病毒病、布魯氏菌病。
3.4.2.2中的養牛:口蹄疫、布魯氏菌病、牛結核病、副結核病、牛傳染性鼻氣管炎、牛病毒性腹瀉/粘膜病。
3.4.2.3中的綿羊養殖:口蹄疫、布魯氏菌病、藍舌病、山羊關節炎腦炎。
3.4.2.4中的奶牛:口蹄疫、布魯氏菌病、牛結核病、牛傳染性鼻氣管炎、牛病毒性腹瀉/粘膜病。
3.4.2.5奶山羊:口蹄疫和布魯氏菌病。
3.4.2.6中的精液和胚胎:與供體動物相關的動物疾病的檢測。
4.檢疫結果的處理
4.1根據《生豬產地檢疫規則》和《反芻動物產地檢疫規則》處理檢疫結果。
4.2無有效的種畜禽生產經營許可證和動物防疫條件合格證的,檢疫程序終止。
4.3如果沒有有效的實驗室檢測報告,應終止檢疫程序。
5.檢疫記錄
按照豬源檢疫規程和反芻動物源檢疫規程做好檢疫記錄。
新公布的人類和牲畜* * *疾病清單。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農業部公告
編號1149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的有關規定,我部會同衛生部制定了《人畜共患傳染病名錄》,現予發布,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附:人畜傳染病清單
2009年1月19日
附件:
人和牲畜傳染病清單
牛海綿狀腦病、高致病性禽流感、狂犬病、炭疽、布魯氏菌病、弓形蟲病、包蟲病、鉤端螺旋體病、沙門氏菌病、牛結核病、日本血吸蟲病、豬流行性乙型腦炎、豬鏈球菌2型、旋毛蟲病、豬囊蟲病、馬壞疽病、野兔熱、大腸桿菌病(O157: H7)。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農業部公告
編號1125
為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我部對原壹、二、三類動物疫病目錄進行了修訂,現予發布,自發布之日起施行。1999發布的農業部第96號公告同時廢止。
特此宣布
附件:壹、二、三類動物疫病清單
在2008年12月11日
附件:
壹、二、三類動物疫病名錄
壹類動物疾病(17種)
口蹄疫、豬水皰病、豬瘟、非洲豬瘟、高致病性豬藍耳病、非洲馬瘟、牛瘟、牛傳染性胸膜肺炎、牛海綿狀腦病、瘙癢癥、藍舌病、小反芻獸疫、綿羊痘和山羊痘、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鯉春病毒血癥和白斑綜合癥。
二類動物疫病(77種)
許多動物的疾病有9種:狂犬病、布魯氏菌病、炭疽、偽狂犬病、魏氏梭菌、副結核、弓形蟲病、包蟲病和鉤端螺旋體病。
牛疾病(8種):牛結核病、牛傳染性鼻氣管炎、牛惡性卡他熱、牛白血病、牛出血性敗血癥、牛梨形腦病、牛錐蟲病、日本血吸蟲病。
綿羊和山羊疾病(2種):山羊關節炎腦炎、梅迪奇-威斯納病。
豬病(12種):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經典豬藍耳病)、豬乙型腦炎、豬細小病毒病、豬丹毒、豬肺炎、豬鏈球菌病、豬傳染性萎縮性鼻炎、豬支原體肺炎、旋毛蟲病、豬囊蟲病、豬圓環病毒病和副豬嗜血桿菌病。
馬疾病(5種):馬傳染性貧血、馬流行性淋巴管炎、馬踝部炎、巴貝斯蟲病、伊氏錐蟲病。
禽類疾病(18種):傳染性喉氣管炎、傳染性支氣管炎、傳染性法氏囊病、馬立克氏病、減蛋綜合征、禽白血病、禽痘、鴨瘟、鴨病毒性肝炎、鴨漿膜炎、小鵝瘟、禽霍亂、雞白痢、禽傷寒、雞毒支原體感染、雞球蟲病、低致病性禽流感。
兔病(4種):兔病毒性出血癥、兔粘液瘤病、兔熱病、兔球蟲病。
蜜蜂疾病(2種):美洲幼蟲腐爛,歐洲幼蟲腐爛。
魚類疾病(11種):草魚出血病、傳染性脾腎壞死病、錦鯉皰疹病毒病、刺激隱球菌病、淡水魚細菌性敗血癥、病毒性神經壞死病、流行性造血壞死病、斑點叉尾鮰病毒病、傳染性造血壞死病、病毒性出血性敗血癥、流行性潰瘍綜合征。
甲殼類疾病(6種):桃拉綜合征、羅氏沼蝦黃頭病、白尾病、蝦桿狀病毒病、傳染性皮下和造血器官壞死、傳染性肌肉壞死。
三種動物疾病(63種)
許多動物有8種疾病:大腸桿菌病、李氏桿菌病、類鼻疽病、放線菌病、肝片吸蟲病、絲蟲病、附紅細胞體病和Q熱。
牛疾病(5種):牛流行性熱、牛病毒性腹瀉/粘膜病、牛生殖器彎曲桿菌病、滴蟲病和牛蠅蛆病。
羊疾病(6種):肺腺瘤病、傳染性膿皰病、羊腸毒血癥、幹酪性淋巴結炎、羊疥癬、羊地方性流產。
馬疾病(5種):馬流感、馬腺病、馬鼻肺炎、潰瘍性淋巴管炎和馬鼠疫。
豬病(4種):傳染性胃腸炎、流行性感冒、副傷寒和豬密螺旋體痢疾。
家禽疾病(4種):病毒性關節炎、禽傳染性腦脊髓炎、傳染性鼻炎、禽結核病。
蠶蜂病(7種):蠶多角體病、蠶白僵病、蜂蟎病、瓦蟎病、亮熱重蟎病、蜂囊蟲病、白堊病。
犬貓等動物疾病(7種):水貂阿留申病、水貂病毒性腸炎、犬瘟熱、犬細小病毒病、犬傳染性肝炎、貓泛白細胞減少癥、利什曼病。
魚病(7種):鮎腸敗血病、遲緩愛德華氏菌、葫蘆科、粘孢子蟲病、第三代毛癬菌、指環蟲、鏈球菌病。
甲殼類疾病(2種):中華絨螯蟹顫抖病、斑節對蝦桿狀病毒病。
貝類疾病(6種):鮑魚膿皰病、立克次體、鮑魚病毒死亡、包蟲病、馬爹利氏病和佩吉特奧爾森氏病。
兩棲爬行動物疾病(2種):龜腮腺炎、蛙腦膜炎敗血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