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通用的“五谷雜糧”是指大米、小麥、大豆、玉米、土豆等,而大米、面粉以外的谷物習慣上稱為五谷雜糧,所以五谷雜糧也指糧食作物。所以壹般認為,谷物是糧食作物的總稱。
谷物的起源
五谷子
【1】“五谷”壹詞最早的記載見於《論語》。根據《論語》記載,2400多年前,孔子帶著他的學生進行了壹次長途旅行,魯茲落在了後面。他遇到壹個老農,他拿著壹個竹簍,拄著壹根棍子,就問他:“妳看見師傅了嗎?”老農說:“不四腳著地幹活,誰是主人?”五谷指五種五谷。比《論語》還早的書,如《詩經》、《經》,只有“百粒”,沒有“五谷”。從100粒到5粒,糧食作物的種類減少了嗎?不是這樣的。開始時,人們常常給壹種作物的幾個不同品種逐壹起壹個專有名稱,於是就有了許多單子。而且這裏的“百”字只是用來指代很多意思,並沒有真正的壹百種。“五谷”壹詞的出現,表明人們有了明確的分類概念,同時也反映了當時主要的糧食作物有五種。當“五谷”這個詞第壹次被創造出來的時候,並沒有記錄它是什麽意思。我們現在能看到的最早的解釋是漢人寫的。漢人和漢後人的解釋主要有兩種:壹種是米、粟、黍、麥、糯米(即大豆);另壹種說法是大麻(指大麻),小米,小米,小麥,糯米。這兩種說法的區別,壹個是有米無麻,壹個是有麻無米。麻子雖可食用,但主要用於紡織。谷指谷物,前壹種說法不包括谷物中的麻,比較合理。但另壹方面,當時的經濟文化中心在北方,水稻是南方作物,北方種植有限,所以沒有水稻的糧食裏也有可能有麻。史官天官書《史記》“年年美惡”(預言年豐)中提到的農作物,是小麥、粟、黍、糯米、麻,屬於後壹種說法。大概是因為這些原因,漢人和漢人之後的人對五谷有兩種不同的解讀。
五谷雜糧(20片)綜合了這兩種說法,主要農作物有六種:稻谷、小米、黍、麥、糯米、麻。戰國時期的名著《魯春秋》(公元前三世紀的著作)中有四篇專門論述農業的文章,其中《申時》壹文講的是種莊稼的利弊,粟、稻、麻、稻、麥。壹粒谷物就是壹粒小米。這六種作物和上面說的六種壹模壹樣。這六種作物在《魯春秋》中也有提及。很明顯,當時的農作物主要是稻、粟、黍、麥、稻、麻。所謂五谷,就是指這幾種作物,或者這六種作物中的五種。但隨著社會經濟和農業生產的發展,五谷的概念也在不斷演變。現在所謂的五谷其實只是糧食作物的統稱,或者泛指糧食作物。
早在《黃帝內經》中,蘇文就提出了“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相合以補精”的原則,這也說明了五谷在飲食中的主導地位。營養學認為,最好的飲食其實是均衡飲食。均衡飲食的第壹個原則要求食物盡可能多樣化。壹個是種類多樣化,即盡量吃各種食物,如糧、肉、豆、奶、蛋、菜、果、油、脂等;另壹個是物種的多樣性,就是要盡量吃每壹類的各種食物,比如豬肉、牛肉、羊肉、雞肉、魚、兔、鴨等等。谷物也是如此。只吃精米和白面,也吃粗糧,如小米、玉米、蕎麥、高粱、燕麥,是不符合膳食平衡原則的。對這本中醫古籍《黃帝內經》有壹個認識,裏面說“五谷為補,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補”。五谷中,大米和小麥壹般被認為屬於面粉和大米;粗糧是指除大米和小麥以外的其他谷物,也就是上面提到的玉米、蕎麥、燕麥、小米、高粱、土豆。雜糧中的壹些微量元素,如鐵、鎂、鋅、硒等,比面粉、大米中的多。這些微量元素對人體健康有很大價值。粗糧中鉀、鈣、維生素E、葉酸、生物類黃酮的含量也比面粉和大米豐富。粗糧對糖尿病有好處。用粗糧代替部分面粉和大米,對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有好處。最近的研究表明,食用粗糧和雜豆後的餐後血糖變化壹般小於小麥和普通大米,有利於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目前,國外壹些糖尿病膳食指導組織建議,糖尿病患者應盡量選擇粗糧和雜豆,可以作為主食或部分主食食用。但是這些粗糧和雜豆維持餐後血糖反應的能力也是不同的。如燕麥、蕎麥、大麥、紅米、黑米、紅小豆、扁豆,能明顯緩解糖尿病患者的餐後高血糖,減少24小時內血糖波動,降低空腹血糖和胰島素分泌,有利於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
雖然五谷的概念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但是這些作物在國家糧食供給中的地位卻是時有變化的。五谷中的黍、黍等作物具有耐旱、耐瘠薄、生長期短的特點,因此在北方旱地原始栽培中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發現了“保老易做”的特點,和小米壹起成為當時人們不可或缺的食物。同時發現倒伏小麥(冬小麥)可以在深秋和早春種植,可以解決青黃問題。此外,此時石磨的發明,大大提高了小麥從糧食到面食的適口性,引起廣泛關註,發展成為主要糧食作物之壹,與小米相媲美。在儒家經典《春秋》中,它不是壹本書,但如果五谷雜糧歉收,它就是壹本書。可見聖人在五谷中最重視小麥和五谷。西漢時期的農學家趙國和氾勝之致力於在關中地區推廣小麥種植。漢代關中人口的增加與小麥種植業的發展密切相關。直到唐宋時期,北方人口比南方多。但唐宋以後,情況發生了變化。中國的人口增長主要集中在東南,也就是秦漢以來被稱為“地廣人稀”的楚越之地。宋代南方人口超過北方,估計為6: 4。此後,南方的人口密度遠高於北方。中國南方人口的增加與水稻生產密不可分。水稻非常適合在雨量充沛的南方地區種植,但起初並不顯眼,甚至被排除在糧外。然而後來居上。唐宋以後,大米在國家糧食供應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據明代宋估計,當時的糧食供應以十分之七的大米為主,而稻、麥、黍、黍等糧食作物加起來只占十分之三,已退居次要地位。大豆和大麻已經退出了糧食作物的範疇,只被用作蔬菜。然而,當壹些作物退出了糧食作物的行列,壹些作物又加入了糧食作物的行列。明末,玉米、紅薯、馬鈴薯相繼傳入中國,成為近代中國主要糧食作物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