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中醫有五種保護肝臟的方法:
首先,中醫講究情誌健康。中醫五臟對應五種情緒,分別是怒、喜、思、悲、懼。其中,肝對應“怒”,即所謂“怒傷肝”,所以平時要註意控制自己的情緒。長期抑郁或突然發怒,會導致肝臟氣血失調,影響肝臟舒解氣血的功能。所以,心情不舒服的時候,要能找到發泄負面情緒的方法,比如找壹個知心朋友傾訴自己的不開心,切不可憋在心裏,以免傷肝。
其次,中醫養生特別強調作息規律,起居規律。中醫子午流註中說,肝膽在11下午到淩晨3點最為繁盛,五臟六腑的血液都經過肝臟,肝臟的解毒功能在這壹刻達到了頂峰。所以人在這個時候也要順應自然,保證充足的休息。此外,中醫認為“人臥則血歸肝。”所以,養肝最好的方法就是好好休息。平時避免過度勞累,及時休息補充體力,讓肝臟發揮調理氣血的作用,消除疲勞。
第三,中醫可以通過食補來保護肝臟。中醫壹直有“五色飲食”的說法,肝主青色,“青色入肝經”,所以平時可以多吃青色食物,如菠菜、豆瓣菜、羽衣甘藍、黃瓜、冬瓜、綠豆等。,具有滋陰潤燥、疏肝養血的功效。另外,“肝喜酸”,根據酸味入肝的原理,日常生活中可以多吃米醋,既能益肝又能預防感冒。有些酸味食物,如山楂、山茱萸、枸杞子等,有護肝、澀肝的作用。護肝者還要註意少吃辛辣油膩的食物,少喝酒。
第四,健脾護肝。中醫認為五臟之間關系密切,其中肝屬木,脾屬土,木為旺。肝主血,儲存和調節全身血量,脾主血,是氣血生化之源。脾臟健康,氣血活躍,血量充足,所以肝血充盈。因此,適當維護脾胃的消化功能,吃壹些具有補氣健脾作用的中藥,如黨參、山藥、茯苓、白術、薏苡仁、扁豆等。,對肝臟的護理也大有裨益。
最後,很多中藥都有養肝疏肝的作用,如山楂、決明子、姜黃、陳皮、艾草、白芍、葛花、枳殼、絞股藍等。這些中藥材在中藥店都有飲片。在中醫的指導下,平時可以適當喝壹些袋泡茶,不僅可以對脂肪肝的恢復起到很好的作用,對於應酬多,需要飲酒的人來說,還可以起到護肝的作用。如果覺得做袋泡茶比較麻煩,也可以喝壹些準備好的養生茶。養生健肝茶作為壹種常見的護肝保健飲品,含有絞股藍、冬淩草、柴胡、靈芝、枸杞、豬苓、甘草等中草藥成分,沖泡方便,口感好,是上班族的不錯選擇。
肝火旺,可用龍膽瀉肝丸止中病。
1“經常易怒、發脾氣、眼睛幹澀”,有肝火亢奮傾向,但不能據此診斷為肝火亢奮。
中醫診斷疾病需要聽、聽、問、四診、綜合分析。目前資料(數據)不全的患者診斷為肝火亢盛,所以開藥不符合中醫原理,效果會大打折扣。
3肝火亢盛應表現為口渴、小便黃、發熱、舌紅苔黃、脈數等。如果出現上述情況,特別是舌象(舌紅苔黃)、脈象(脈數),可以診斷為肝火亢盛。
建議去正規的中醫醫院看中醫。在診斷不明確的情況下,最好不要盲目服用中成藥,可能會產生長期副作用。
中成藥舒肝散,按說明書服用,很有效。
食療方面,大麥蓮子粥比較好。蓮子泡水也能平肝。
肝火旺經絡不上火,多吃木瓜。睡覺前用熱水泡腳。多按摩膽經。這是消除憤怒的好方法。建議看人用手冊,到處都有賣。對調理身體很有幫助。
為防止肝火上升或清肝瀉火,中醫常用夏枯草、桑葉、菊花或金銀花、茵陳等進行治療,效果良好。該方法如下:
1,夏枯草12g,桑葉10g,菊花10g。
將夏枯草和桑葉用適量的水浸泡半小時,再煮半小時,最後加入菊花煮3分鐘改為喝茶。可以用冰糖或蜂蜜調味。
(註:以上為1對2人的權重,可根據人數增加。)
2、金銀花15g,茵陳15g。
金銀花、茵陳用適量的水浸泡半小時,再煮半小時,然後改為喝茶。可以用紅糖或切片糖或蜂蜜調味。
另外,防止肝火上升,還可以喝“枸杞菊花茶”,方法如下:
枸杞先煮30分鐘,加入菊花後再煮3分鐘,可以當茶喝。適用於經常用腦的頭暈、眼紅、幹眼癥患者。
養肝可以多吃豬肝或者雞肝,尤其是經常看東西模模糊糊,精力用的太多的人。
喝梨水去肝火:川貝母10g搗碎成粉,梨2個去皮切塊,加冰糖適量,清水燉。
當人體因陰陽失調而失去正常的隱藏功能時,就會出現“上火”的癥狀。
導致“上火”的具體因素有很多。情緒波動過大、中暑、著涼、感冒、煙酒成癮、過食蔥、姜、蒜、辣椒等辛辣制品、暴食羊肉、狗肉等脂肪類制品、中毒、睡眠不足等都會“上火”。
中醫將頭暈、咽痛等上部火熱癥狀稱為“上灼火”,心煩、口渴、胃脘痛等中部稱為“中灼火”,便秘、血尿等下部稱為“下灼火”。按臟腑分為“肝火”、“肺火”用於鼻扇哮喘,“心火”用於口舌生瘡等等。結合內部情況,這些火也可分為“實”和“虛”兩類,癥狀重,火烈;癥狀較輕,持續時間較長,伴有手足心熱、潮熱盜汗等。,屬於虛火。這種分類為相關治療提供了依據。
治療“上火”要註意兩點:
第壹,選擇中藥,而不是盲目使用西藥。因為前者是調理全身才能治本,後者只能治標。
二是根據中醫理論進行治療。比如治療“中焦火”要用衛青散,治療“心火”要用道赤散,降火要用三黃片、牛黃解毒片,最好在醫生指導下進行。如果看到“火”,就用三黃片之類的,有時候沒用,但這是個錯誤。
經常抑郁煩躁的人,可以表現為以下幾種情況:
上焦有火(上焦指心肺),
癥狀包括口幹舌爛、唇裂、紅眼、耳鳴甚至輕微咳嗽。
中焦有火(中焦指脾胃),表現為有時胃火過盛,食量不足,有時酸酸的,呃,氣上,腹脹滿,飲食少。
下焦有火(下焦指肝、腎、膀胱、大腸、小腸),表現為大便幹結、小便少而黃赤、濁臭、陰部瘙癢,女性白帶多,甚至發黃。
從食療保健的角度來說,總的原則是多喝水,少吃辛辣食物,最好少抽煙,少喝酒,甚至戒煙戒酒;少吃油膩食物,多吃新鮮蔬菜水果,保持大便不幹燥,尿液不渾濁。
如果有微火,平時可以吃壹些梨、蓮藕、柿霜等食物。
腸胃系統有火的人可以多吃富含纖維素的蔬菜,增加腸道蠕動。如果大便幹燥,可以每天喝50 ~ 100g蜂蜜。身體強壯的人可以吃檳榔片來幫助消化。
如果癥狀明顯,可根據情況服用以下藥物:中焦如有火,可服用焦三仙(山楂、神曲、麥芽)、焦四仙(焦三仙加焦檳榔),也可服用雞內金、五香檳榔糖(以檳榔為主要成分加砂仁、砂仁等藥物制成),下焦如有火,可服用龍膽瀉肝丸、當歸等中成藥。也可以吃單味藥,如槐花、地榆。如果瘙癢比較嚴重,可以買壹些蛇床子熏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