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黑木耳的種植及栽培技術

黑木耳的種植及栽培技術

混料→裝袋→滅菌→接種→發菌管理→鋪床→催芽→室外管理→采摘→冷卻幹燥。

1,混合。?將材料混合均勻,保證含水量在65%左右。

裝袋。人工裝袋時,應邊裝邊用手壓實,上下松緊壹致(袋面不應變形,袋面應光滑)。原種菌袋的包裝采用裝料→壓實料面→開窩→紮棍→蓋棉→蓋紙→紮皮筋。栽培種菌袋的包裝采用裝料→壓實料面→開窩→紮棒→。原種濕重0.6 kg,栽培種濕重1.15 kg。當天包裝的菌袋(瓶)應當天滅菌,不得過夜,以免雜菌、發酵、酸敗。如果當天不能消毒,要放在陰涼通風處過夜。

絕育。采用常壓滅菌方式,滅菌鍋的鍋屜提前到位。要求鍋屜距離鍋橫口約10 cm,上面放麻袋。17cm×33cm的菌袋需要放在鐵筐裏或放在蒸籠的架子上滅菌。16cm×52cm菌袋滅菌時,培養袋水平放置,呈“#”形重疊排列。行距3 cm,方便內部空氣流通。然後用塑料和棉被封好鍋,100℃保溫12小時。滅菌後,待菌袋溫度降至60℃時,趁熱出鍋,送至接種室冷卻。

接種疫苗。當袋內物料溫度降至30℃以下時,即可進行接種。接種應無菌,菌袋接種程序如下:將冷卻後的菌袋放入接種箱;栽培種瓶外壁用75%酒精擦拭消毒後裝入接種箱,再用每立方米5克高錳酸鉀和10毫升甲醛熏0.5 ~ 1小時。接種時,酒精燈亮著,用消過毒的鑷子把培養好的種子捏碎。在酒精燈點亮的無菌區,瓶口對著袋口,菌種均勻地鋪展在袋面上,形成壹薄層,使黑木耳菌絲迅速萌發,先占領物料表面,從而抑制雜菌的感染。每瓶三級種子可收30袋左右。

真菌管理?接種後,菌袋要放在已滅菌的培養架上,培養架每層之間的高度在35cm左右。培養初期,袋要直立整齊放置,袋與袋之間要留有適當的距離。菌絲伸入培養料後,可將袋底相對,袋口朝外放置,橫臥兩排,重疊四排。

使床地勢平坦,靠近水源,排水良好,房前屋後有空地,避開風口。?粘土的地塊由高5厘米、寬90厘米、長度不限的床組成,床與床之間留有排水溝。?鋪床後,床面要用重水澆壹遍,再噴500倍的甲基托布津溶液消毒。

培養40 ~ 50天後,菌絲可長滿菌袋。菌絲飽滿後不要急於催穗,要繼續培養10 ~ 15天,讓菌絲充分進食,積累營養,提高抗黴抗病能力。此時培養室應避光,同時適當降低濕度,防止出現耳芽和菌絲老化。培養好的袋子可以運到現場,感染雜菌的袋子要在最後壹次開封時分開放置。運輸時小心輕放。?用1%石灰水消毒整袋,然後取出控幹。簡單的方法是:檢查塑料薄膜上是否有水霧或水滴。如有水滴滴落,說明濕度過高,應增加通風;塑料薄膜上沒有水霧和水滴,因為濕度太低,需要減少通風,在床的兩側噴水,增加床面的濕度。根據濕度確定通風量。在此期間,床面溫度應控制在24℃以下。如果溫度超過24℃,應使用通風設備將溫度降低到24℃以下。耳基形成後,進入出耳管理。這壹時期的管理要點是:直接供水(供水時去掉草簾和薄膜,供水後去掉薄膜,蓋上濕草簾,保持床內濕度),供水量不能太大,防止水灌入袋內,要根據床內濕度、通風、自然溫度、耳塞等綜合考慮決定。保持芽體良好的生長狀態,每天傍晚通風,直到耳芽長到1cm左右(晾幹後耳芽應高於菌袋平面),開始分床,進入露天管理。

露天管理床分隔前,地面要鋪壹層塑料薄膜,小心處理菌袋,每平方米豎放20袋,袋間距10cm。

采摘時耳標後面出現白色孢子,到八成熟時要及時采收。如果耳標在拉伸或卷起時被摘下,質量和產量都會受到影響。收割時,用刀片切掉耳基,不要帶鋸沫,保持耳片幹凈。不要用手握住耳標,從根部擰開。

冷卻采摘後,要及時冷卻。冷卻時,聽筒應在頂部,耳座應在底部。冷卻大花時,耳片要撕開,做成單片。用網布晾涼,上下通風。冷卻中途不要翻,要壹次性晾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