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金鳳扒雞”首發於1908。當時,壹對名叫馬宏昌的夫婦在石家莊大喬街開了壹家馬家雞店。他們采用了獨特的制作工藝,用蜂蜜對雞肉進行上色和油炸,並配以中藥秘湯烹制。做出的扒雞味道獨特。雖然當時店面很小,但是生意特別紅火。每當熱氣騰騰的扒雞做好的時候,店外總是擠滿了顧客。因為每天都是供不應求,去的晚的顧客往往買不到。
“那時候在大喬街還只是叫馬甲集,店也叫大喬街扒雞店。”據金鳳扒雞傳人、現為石家莊洛杉基食品有限公司肉食分公司廠長的紀介紹,制作扒雞的輔料由十八味香料組成,是雙重的,既是香料又是中草藥,在《本草綱目》中有其名稱,因此具有壹定的藥理作用和保健作用。“雖然幾經變遷,直到現在還在用百年老湯。每天清湯,去掉浮油老渣,加新料。配方是秘方,以前是壹個人傳下來的。所有的渣滓都應該用火燒掉。即使是現在,也只有少數人知道配方。制作時有專人負責食材,其他人回避。”
據紀說,還有壹種“竊以為論”。據說創始人壹開始也是給壹家雞店當學徒,後來不甘心生活在別人手下,創新了自己偷來的制雞秘方,於是另起爐竈,創立了自己的“馬加吉”。"由於年代久遠,這種說法沒有證據可考."
馬加吉壹直堅持前店後廠的作坊式生產模式。1956公私合營後,劃歸石家莊食品公司。“當時生意也很紅火。市民們不得不早起排隊買雞。很多來石頭出差的外國人也要帶壹兩回來當禮物送給親戚朋友。”據紀介紹,後來街改建,1983的老店從原址遷到了南馬路。因其工藝獨特,歷史悠久,更名為“扒雞老店”。“當時馬家街和永新* * *雞合並,結合兩者優勢成立了* * *扒雞加工廠。”
80年代初,馬家雞的經營者設計了“金鳳”作為商標,並於1984正式註冊了金鳳扒雞商標。“金鳳的意思是‘雞舍裏飛出金鳳凰’,希望能像鳳凰涅槃壹樣,讓老品牌、老產品走出石門,沖出國門,獲得重生。”
馬家雞店傳承了中國燒雞的傳統工藝,靠的是自身的品質和良好的口碑,但過去手工作坊式的生產模式也限制了其進壹步發展。因此,“金鳳”扒雞的經營者在繼承老字號傳統的基礎上,改進了加工工藝,設計了特制的不銹鋼夾心鍋代替原來的大鐵鍋,將明火加熱改為蒸汽加熱,將產品結構從過去的單壹品種改為扒雞、燒雞、香雞、肉雞、烤鴨等十余種產品,並引入真空包裝,將產品的保質期從2-3天延長到90-65438天。
如今,金豐扒雞廠已經搬遷到石家莊北二環西路。經過多次改建和裝修,老扒雞店的環境有了很大的改善,銷售網點也從原來的壹家擴大到省會各大超市和中小商場的200多家。離開石家莊後,其銷售網絡已擴展至周邊地區及保定、太原、北京、天津,還遠銷日本。
德州扒雞、道口燒雞、符離記辣子雞、上海水煮雞...這些充滿地域色彩的老字號制雞品牌,都開始“南下北上,四處遊走”。在為自己尋求更大發展空間的同時,也給當地的“同事”帶來了壹定的沖擊:也許是當地居民對自己習慣的口味不再“感冒”,也許是外來的和尚真的很會念經,有時是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