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田水利既是自然綜合體,也是經濟綜合體。如何分析農田水利灌溉工程的規劃設計?
壹.前言
中國人口眾多,這意味著我們國家不僅僅是在耕地的過程中,產量要大幅度提高,耕地面積也需要保證。隨著中國農業的新變化,農業灌溉在諸多未知中基本實現了自動化,因此節水無疑成為農業灌溉的新主題。
二、農田水利規劃設計實現模式的原則
規劃原則是指在確定基本農田水利規劃方案時必須遵循的壹些必不可少的準則。包括基本農田水利多功能設計的協調性和整體性、基本農田水利規劃方案的繼承性、規劃目標的銜接性和規劃基礎的可靠性。具體而言,它包括以下基本原則:
1,誠信原則。基本農田水利具有生態服務、應急農產品生產和建設用地隔離等功能和用途。基本農田水利在布局和數量上必須貫徹統籌兼顧的原則,協調生態安全、經濟安全和生產安全的不同要求,避免只註重壹件事、壹件事。
2.繼承的原則。基本農田水利規劃必須以現行利用體系為基礎,繼承其合理成分,調整其不合理部分,實現多功能利用結構合理和功能優化的目標,盡量保持農田水利利用結構和布局的相對穩定。在系統分析農田水利利用現狀、空間布局及存在問題的基礎上,確定相對合理的規劃方案。
3.動態原理。農田水利既是自然綜合體,也是經濟綜合體。基本農田水利規劃的優化是相對的,需要在動態發展中不斷調整,保持相對優化的狀態。即在確定基本農田水利規劃時,必須充分考慮規劃的保護性和協調性,規劃的剛性和靈活性相結合。
三。水利工程灌溉規劃與設計
1.規劃建設規模的預測與分析
(1)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對小型灌區發展的要求。根據當地保障糧食安全和增加農民收入的要求,小型灌區在當地農業生產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大中型灌區和當地旱作農業發展規劃確定的糧食生產目標,分析農村和農業經濟發展對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的總體需求,進而確定小型灌區配套和節水改造規模、新增小型水源工程和發展灌區規模。
(2)小型灌區發展耕地資源質量潛力分析根據當地耕地資源情況,分析小型灌區發展質量和發展潛力。
(3)小型灌區可利用灌溉水資源開發潛力分析;以縣為單位復核水資源承載能力,從水資源角度論證小型灌區灌溉面積發展潛力。需要根據水資源綜合規劃確定的灌溉用水總量控制指標及其用途等諸多因素,分析規劃重建區域內農業對水資源的需求和可利用的水資源量。進壹步證明改造區水資源供需平衡。
(4)小型灌區發展規模預測通過以上水土資源供需平衡分析,確定小型灌區配套及節水改造規模、新建小型水源工程規模和發展灌區規模。
2.水利工程灌溉規劃設計的建設內容
(1)小型水庫自流灌區取水樞紐、固定渠道(含排水溝)及涵洞等建築物建設(所謂引水)(2)小型抽水灌區泵站、涵洞等建築物建設及固定渠道節水改造;(3)水源工程(小水窖(池)、新塘壩、提水設施等。);(4)排灌泵站改造;(5)排水泵站建設。
3、農田水利工程灌溉規劃設計技術及實施
(1)小型水庫自流灌區取水樞紐改建或重建,固定渠道(含排水溝)續建及節水改造,完好率50%以下涵洞、閘門拆除重建;(2)小型抽水灌區泵站改造、固定渠道續建和節水改造、完好率50%以下涵洞拆除重建;(3)水源工程的改建、加固和新建;(4)完好率50%以上的排水泵站更新機電設備,對相應建築進行改造,確需改造的,給予改造建議。
4.經濟效益
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成後,規劃區的環境、社會和經濟效益十分顯著。通過不斷修建灌溉渠道和水源工程,農業生產基礎條件和農業生態環境得到極大加強,農民種田風險降低,土壤結構改善,土地肥沃,耕地綠化,水土流失減少,自然環境得到改善。同時,農耕豐富了農民的文化生活,凈化了社會空氣。增產增收,減少社會矛盾,構建和諧社會環境。同時也可以在相當程度上避免澇漬泛濫帶來的圩田環境汙染和人民健康問題,環境效益顯著,對實現農村現代化和農業現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四,實現農田水利規劃多功能設計的措施
1.建立以基本農田水利為核心的土地用途調整管理機制。
從農田水利利用規模看,應優先設置基本農田水利。壹是根據基本農田水利規劃的空間範圍確定城市禁建區,嚴格控制新增建設用地的規模和速度,主動避開基本農田水利規劃區。
從規模上看,基本農田水利規劃區內禁止改變用途。通過土地整理,逐步減少區域內零星建設用地占用的空間。新增建設用地主要用於發展水利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
2.制定基本農田水利功能分類管理辦法。根據生態功能、隔離功能和應急生產功能,制定分類管理的政策和評價指標體系並逐步實施。基本生態功能農田水利規劃區積極支持區域內生態建設工程,建設耕地、林地、水系、綠化帶等生態廊道,加強生態用地間的‘有機聯系’;應急生產功能基本農田水利規劃區強調以建促保,提高農用地綜合生產能力。
3、綜合基本農田水利保護獎勵和監督措施。根據基本農田水利的多功能性,建立新的資源核算標準,確定基本農田水利保護的高額補償標準,鼓勵農民保護基本農田水利的自覺性。提高基本農田水利占用的經濟成本和政策成本,豐富基本農田水利保護的監督管理手段。
4.完善GIS支持下的基本農田水利動態管理系統。結合GIS支持的土地信息管理系統,建立基本農田水利動態管理系統,並與之互聯互通,實現基本農田水利多功能協調統壹管理和基本農田水利規劃區內不同功能基本農田水利精確動態變化管理。
5、灌溉工程渠道設計
灌溉規劃與金山鎮抗旱規劃、農作物種植規劃、鄉道規劃有機結合。同時考慮人畜飲水需求,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資源,科學、合理、充分地擴大灌溉範圍,保證單位灌溉水量,實現效益最大化。灌溉渠道設計和規劃滿足農村城鎮化發展需求,突出金山鎮抗旱、防洪等重點區域的防治,選擇最適宜的灌溉渠道設計方案。結合水庫、溝渠、河流、深井的利用,充分利用灌區水資源,提高水資源利用率。
結論:綜上所述,本文重點對農田灌溉規劃中的細節和註意事項進行了詳細的分析,旨在設計過程中實現灌溉的集約化,最大程度的滿足我國農業設施的建設,為我國現代農業設施的建設做出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