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為什麽東北人過年要打白水煮肉?

為什麽東北人過年要打白水煮肉?

每到年下祭祖,必然要煮肉、吃肉。

打壹碗白煮肉

白煮肉

肉取五花大塊,置於鍋中,白水煮約2至3小時,先大火,再小火,中途不添水、不翻攪。待肉煮熟,以刀片之,或厚或薄、或大或小,厚者如箸、薄者似紙,大者如掌,小者盈寸,不拘形勢。

白水煮肉,不宜多吃,因無調料,著實油膩。僅可趁熱取壹小薄片,細細咀嚼,倒有鮮美、醇厚之味。

祭祖完畢的白煮肉,不同尋常。在老人看來,吃這個能帶來好運和福氣,因為那是老祖宗和神仙吃過的。

白煮肉吃法多多,可斬薄片蘸醬油、蒜泥、辣椒油;可制回鍋肉,繼續切條炸制酥肉;可熬白菜粉條,也可煮青菜豆腐,汆冬瓜,做法多種多樣,不壹而足。

源遠流長的白煮肉

“胙,祭福肉也”,見《說文》,是祭祀所用的肉,壹般都是白水煮肉,可以用豬肉、羊肉、牛肉、鹿肉等。尤其以豬肉居多。

中國人講究“慎終追遠”,壹直很重視祭祀祖宗,“心到神知,上供人吃”。宗親聚集,用“公款”買豬肉。祭後胙肉不能浪費,由主祭的人分給親近的人,這被稱為“分胙”或者“散福”,俗話說“太公分豬肉——人人有份”。

胙肉的使用,歷史悠久,《左傳·僖公九年》就有記載:“王使宰孔賜齊侯胙”。在《史記·秦本紀》中也記載有:二年,天子致胙。周天子把祭肉賞給秦孝公。肉本身沒有多大的價值,重要的是這壹行為代表了周天子的認可。

胙肉分配,成為濫觴的,是清朝。

昭梿《嘯亭續錄》記載:“坤寧宮祭神胙肉,皆賜侍衛分食,以代朝餐,蓋古散福之義。”

長者賜,少者賤者不敢辭

滿清起源於白山黑水,奪取天下頗為不易。清朝入關後,每年春節,都會用白水煮肉來祭祀神靈和祖先。祭祀儀式結束後,白煮肉賞賜給大臣們食用。能品嘗胙肉的,都是高級官員。

白煮肉,淺嘗輒止即可。如果多吃,恐怕很難承受,不管是味蕾還是胃口。可皇家的恩典,不能拒絕,壹旦不識擡舉,後果很嚴重。於是有人就想出了壹個好辦法:用醬油泡高麗紙,晾幹後再泡,多次反復,滋味浸入。到了吃胙肉的時候,用高麗紙擦刀、裹肉,就把鹹味沾到了肉上。——聊勝於無吧。到了晚清時節,吃胙肉的時候會配套醬菜,這樣也就更加人性化了。

據說:有次,雍正賜給四歲的弘歷壹塊胙肉,弘歷默默地吃完。這壹小小的舉動,壹是對弘歷心性的考驗;二是雍正欲將天賜之福傳給弘歷,表示弘歷是未來皇位的繼承人。

滿洲習俗,吃白肉不請、不接、不送、不謝,吃得越多主人越高興。據柴小梵《梵天廬叢錄》記載:“清代新年朝賀,每賜群臣吃肉,其間不雜他味,煮極爛,切為大臠,臣下拜受,禮至重也,乃滿洲皆尚此俗。”

滿人腰間,多帶“活計”,即荷包,內儲煙袋、火鐮、鞘刀(解手刀)等,隨時可割肉進餐之用。

白煮肉在清朝中期已經成為名吃。袁枚《隨園食單》:白片肉、須自養之豬,宰後入鍋,煮到八分熟,泡在湯中,壹個時辰取起。將豬身上行動之處,薄片上桌。不冷不熱,以溫為度。此是北人擅長之菜。南人效之,終不能佳。

砂鍋居“名震京都三百載,味壓華北白肉香”。?

大羹必有淡味,周禮說“大羹不和”,突出本味,表明祭祀的重要性和純潔性,白煮肉庶幾近之。

4357閱讀

搜索

白水煮牛肉的做法大全

泉州白水豬腳做法

大廚白水煮肉怎麽做

白水煮肉做法大全

煮肉的家常做法白水

白煮肉的正宗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