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北京人主要吃什麽?

北京人主要吃什麽?

先說大眾餐飲。北京人主要吃面食,面食的品種大概在北方城市有代表性,饅頭、包子、蒸餅、懶人龍、絲餅、餃子、糖三角、糊餅、面條、包子、餃子等等。以面條為例。做面條的方法有很多種,比如炸醬面、打鹵面、肉絲面、蜂蜜果醬面、羊肉胡蘿蔔面、雞蛋打鹵面。普通人主要有手搟面、刀削面、拉面。過去,北京人最講究的是用大碗面作為婚禮、葬禮和老人生日的主食。因為這種大面吃起來酥脆,有嚼勁,味道很好,可以吃壹碗壹整天。除此之外,肉片、雞蛋、黃花、木耳、香菇做成的鹵肉,好吃又好吃。把這種澆頭澆在上面,再加點四季豆、黃豆、香菜、韭菜等菜,味道更美,讓人懷念這碗。其中壹種大碗面長達數尺,民間給它起了個好名字“長壽面”。所以提到北京人的臉,讓人覺得熱血沸騰。

再說說特色餐飲。據史料記載,牛街是北京小吃最早的發源地。當時大量西域穆斯林進入北京定居,形成回民聚集的牛街。於是,回族的飲食文化被帶到了北京。比如我們現在說的辣椒,還有琳瑯滿目的香辛料和調味料,曾經讓中原人精神壹振,食欲大增。據說地域味道的形成就是來源於這樣的香料和調味料,先從味蕾開始,再到食欲。

就這樣,北京小吃在歲月的變遷中慢慢流傳開來,不僅在普通百姓中流傳,還進入了紅墻內的宮廷,成為禦膳目錄的內容之壹。可以說,北京著名的小吃,如“炒鳳”、“羊頭馬”、“年糕楊”、“餡餅周”、“乳牛”、“豆腐腦白”等,幾乎都是回民創造的。此外,還有北京烤鴨、炸醬面、紅燒肉、炒肝、灌腸、時令糕點、春餅、春卷等等。

說到北京小吃,就不能不提“北京豆汁”。梁實秋先生引用胡金銓的話說:“不會喝豆汁的人,不是真正的北平人。”很多人都知道這句名言,於是躊躇滿誌,喝了壹碗酒,卻沒有壹個人不露齒而笑。“豆汁的奇妙之處在於酸中有壹股腐臭的味道;第二,熱的時候只能慢慢喝,不能大口喝;第三,辣鹹菜辣得舌尖發麻。”看來梁實秋先生對豆汁是深有體會的。其實喝豆汁不僅僅是酸辣,搭配的inby和辣椒鹹菜也是如此。鹹菜的鹹味、inby的脆味、豆汁的酸味相互抵消,真的叫“爽”。不信妳試試!

“統計是靜態的歷史;歷史是統計數據的流動。”從縱向來看,隨著時代的發展,北京人的餐飲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從統計數據的變化軌跡可以明顯看出,新中國成立以來,北京人經歷了粗糧時代、面米時代、副食時代。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米、面、雜糧是北京居民餐桌上的主要原料,而米、白面的間歇供應往往只是用來改善人民生活。根據北京市職工家庭調查數據,1955年,城鎮家庭人均糧食消費量約為174公斤,其中大米46公斤,面粉74公斤,雜糧54公斤。直到1980年,城鎮居民人均糧食消費量基本在160-190斤之間波動。年景好的時候,他們吃得多,年景差的時候,他們吃得少。根據各鎮的賬目,1983年春節期間,每人只供應三公斤付強粉、壹公斤小雜豆、壹公斤糯米、四盎司花生油、壹兩盎司香油、半斤花生、三盎司瓜子、壹兩盎司芝麻醬和兩盎司魚。直到1989,北京人過年再也不用供應米、面、魚、魚了。

芝麻開花節節高。北京自古被稱為“五方雜處,首善之區”。改革開放給北京居民的生活帶來了可喜的變化。吃飽不再是問題,糧食的消耗量逐年減少,取而代之的是副食品數量和種類的逐漸增加。從1955看,北京城鎮居民食品消費支出中,有近壹半(47.6%)用於食品消費。到1990,食品消費支出小於10% (9.5%)。2008年,城鎮居民食品消費占食品消費支出的比重進壹步下降到6.7%,而在53年。居民的食物消費逐漸從以糧食為主的“主食”向營養齊全的“副食”轉變。隨著北京餐飲業的繁榮,北京居民的飲食風格逐漸多樣化。從65438年到0978年,城鎮居民外出就餐支出占其食品支出的比重不到5%,2008年比重提高到25%以上,提高了20多個百分點。

恩格爾系數是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標,意味著食品支出占消費支出的比重。生活越富裕,恩格爾系數越小。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恩格爾系數在59%以上的人為絕對貧困,40%-50%為小康,30%-40%為富裕。統計數據顯示,改革開放前,北京居民的大部分溫飽支出占全部生活支出的70%以上。改革開放後,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從1978年的58.7%下降到2008年的33.8%。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從1978年的63.2%下降到2008年的34.3%。北京居民的生活已經走上了相對富裕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