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福有三家很大的冷飲店,壹家叫“曹食府”,在朱雀門外,另外兩家在老松門外。商店的名字不見了。三家店都有賣冰雪、冷糖漿、甘草湯、藥用木瓜、水木瓜、冷水荔枝霜等冷飲。
“冰雪”是宋代版本的冰糕,“涼漿”是冰鎮發酵米湯,“甘草湯”是冰鎮甘草水,“藥用木瓜”是用蜂蜜和幾種中草藥腌制,然後放入沸水中煮至變白,搗成泥狀,與冰水混合均勻而成的清涼飲料。“水木瓜”比較簡單。木瓜去皮,去瓤,切成小方塊,放入冰水中浸泡。“冷水荔枝糊”基本和荔枝洋奴的網枝沒什麽關系。主要方法是將烏梅熬成膠質,再將膠質融化成冰水。
這些冷飲都離不開冰,但宋代沒有現代的制冰設備。大熱天妳從哪弄來的冰?答案是:冬天有冰的時候,提前儲存。它存在於哪裏?地下冰室和冰井。宋代有很多冰室,宮廷裏有壹個很大的。在夏天,冰被送給女王和大臣們。有壹個小型民間冰櫃。天冷的時候,會雇人把河裏的冰敲碎,扛回冰櫃收好。等它熱起來了,再運出去賣。
宋朝沒有冰箱,冰壹離開冰屋就會融化。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宋代的冷飲店有雙桶,底部有底座,頂部有圓蓋,接口鍍銅。放在夾層裏的冰塊,兩三天都不會融化。
冷飲準備好後,用這個大桶冷藏。不冷藏的時候,還可以在空中叫木桶——房間的四個角落各壹個。蓋子壹打開,冷空氣就會出來降溫。
宋代的冷飲不含色素和防腐劑,當時也不能制造假果汁和水果顆粒,應該是安全的。但如上所述,宋代冷飲用的冰都是天然冰,取自河流,含有很多雜質。涼了還好,直接喝可能會腸胃不適。
記錄了南宋孝宗與禮部侍郎的壹段對話。宋孝宗說,“我之前喝了太多冰水,突然就很暴力。還好我很冷靜。”前幾天冷飲吃多了,拉肚子了。還好我現在沒有拉肚子。石典說:“妳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妳的壹舉壹動都關系到國家和人民的生命。”千萬不要按照自己的喜好吃冷飲。”宋孝宗“深深地”贊同他的話。
“冰雪”和現在的冰糕差不多。宋朝的時候,冬天的時候,人們從銅鍋裏取壹壺水,放糖在裏面,或者放壹些果汁和果膠在裏面,然後放在外面冷凍。整盆水凍好後,運到冰櫃裏,明年夏天切成小塊,在冷飲店賣。
“冷糊”是大米做的,不管是大米還是小米。用稠的半鍋燒開,燒開後加入半鍋涼水,拌勻,倒入壇中,蓋上蓋子,讓其自然發酵。五六天後,將大米糖化後倒出,過濾出濃稠的米汁;將米汁裝入小瓷瓶中,放入冰桶中冷卻。酸甜可口。以前清明節上墳,除了給親人祭祀,還會給鬼魂撒點“冷水飯”。冷水飯其實是半發酵的米汁,但不是不冷凍的冷飲。
此外,還有兩種冷飲,分別是“sharbat”和“開水”。
sharbat的制作過程特別麻煩:找壹串荔枝,或者壹串蘋果、李子、橙子、楊梅、葡萄等等。總之,所有多汁的水果都可以洗凈去皮去核,只留下果汁和果肉倒入鍋中。加水,大火燒開,再用文火煨。差不多粘的時候再過濾壹遍,把剛才沒選出來的渣滓過濾掉,繼續。填充果膠,放入小瓷罐中密封。想喝冷飲的時候,從瓷罐裏舀壹點出來,和冰水混合均勻,就是sharbat。
與sharbat相比,制作開水非常簡單。顧名思義,白開水壹定要煮,但絕對不能叫白開水,只能叫白開水。宋人燒水時,將竹葉、稻葉或橙葉洗凈,曬幹,放鍋裏稍炒,然後燒壹鍋水,放壹把葉子進去,蓋上鍋蓋,燉壹會兒,撈出來扔掉,加些糖,最後把水放在瓦罐裏,吊到深井裏。這款飲料健康清涼,有淡淡的天然香味。
小時候,豫東老家的農民收割小麥。家家戶戶都喜歡從新買的農用掃帚上摘幾片苦竹葉,洗幹凈,放在火上烤,泡茶消夏。我覺得這個習慣是宋朝傳下來的。
摘自《宋史》/時代文化出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