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迪是回族對節日的稱呼。事實上,這是姬敏節和宰牲節,它被稱為大小額爾迪。在這壹天,人們通常會去教堂在墳墓前相見,並互相說“Celamu”。每次去祭拜的時候,主婦都會帶壹碗熱騰騰的面湯,壹盤香油(其實是用面團和香豆粉做成的油餅)。喝壹口酸辣開胃的粉湯,壹塊煮軟糯的羊肉,再咬壹口油,那就是壹個字——美。!但是這篇簡短文章的標題是為什麽這麽重味道?
我曾經在壹個以回族為主的城鎮工作過幾年。至今我還記得第壹次去回民家拜祭的情景。可能是單身太久,養成了吃東西特別快的習慣。每次外人看到我吃飯,自然會問我是不是軍人。就是這個習慣傷害了我。第壹碗又酸又辣的紅綠粉湯端上來的時候,我已經餓了,趕緊下手。可能是我的飲食習慣變相稱贊了面湯的味道。細心的主婦又盛了整整壹碗,我習慣性地狼吞虎咽下了第二碗。在我再三推辭的情況下,好客的主人堅持給我上了第三碗面湯。要知道,不是上海人吃米飯用的小碗,真的是上下差不多厚,類似白鹿原的大碗裝油面。這時壹旁幸災樂禍的胖子笑著對我說:“妳壹定要吃完,這是回民的規矩,不然……”結果大家都已經想到了,真的是壹種想吐的感覺,直到第二天才感覺到餓。
後來我才知道,那個胖子天生就是個孬種,不過大家都相處的很好。宰牲節在宰牲節後不久舉行,是回族的壹個小節日,但由於新疆的特點,要放三天假。這三天,鄉鎮市場的飯店都關門了,連單位食堂的廚師都回家過年了。不得已,我要去拜神,壹天喝三次面湯。對了,忘了說了,這裏是回族統壹的稱呼,不是誰吃的湯面,也不知道為什麽。連續喝了兩天粉湯,聽到粉湯這個詞,心想。。。第三天,胖家夥請我去他家喝面湯的時候,我堅持壹定要做面條或者米飯,否則我絕對不會去拜他。最可笑的是,胖子熱情好客的媳婦居然在做飯上菜的時候給我端來了壹碗湯面。無良胖子還試圖用“回民要守規矩”來忽悠我,在連續吃了兩天面湯後被我徹底堅決的拒絕了。
據我觀察,面湯和我們家鄉做菜壹樣,不算宴席,但招待客人很方便,也很節儉。應該說粉湯是每個回族婦女的家庭手藝,但各有特色。說到粉湯,做法其實很簡單。除了攪粉要費點力氣,剩下的基本都是小兒科。由於沒有在家裏練過拌粉的功夫,所以就采取了“拿來自己吃”的做法來燉粉湯。
看到“燉”字,就應該知道,網上所有的鐵鍋做湯面的方法都是“耍流氓”。先把帶骨頭的羊頭剁成塊,燉湯。將原湯倒入鍋中,根據個人喜好加入適量開水。加入西紅柿,加入醋、胡椒粉、鹽調味。將米粉、蓮藕等蔬菜煮壹會兒。最後加入壹些綠葉蔬菜和香菜,就大功告成了。有沒有壹種燉肉可以把全世界都裝在壹個鍋裏?
其實大家看到做法就很清楚了。面湯的味道來源於高湯、醋和胡椒粉。加香油是漢族人的習慣,醬油是回族人的禁忌。在這裏隨意。至於其他品種的面湯,也是按照上面的做法,所以我常說食相通。湯面裏放餃子有壹種方法。估計很多河北人都知道是餃子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