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中秋節有哪些習俗?

中秋節有哪些習俗?

中秋節自古以來就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玩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民俗。,流傳至今,持續了很長時間。中秋節是壹個豐富多彩的珍貴文化遺產,滿月是人們團聚的標誌,是思念家鄉和親人的寄托,希望豐收和幸福。

例如:

去月球

在中秋節的晚上,還有壹個特殊的活動叫做“走月亮”。在皎潔的月光下,人們穿著華麗的衣服,三五成群地出行,或漫步街頭,或秦淮河上缺船,或上樓看月華,有說有笑。明代南京有望月樓、戲月橋,清代獅子山下有望月樓,都是遊客“走月”賞月的景點。

中秋之夜出遊賞月,上海人稱之為“月上漫步”。吳有走月三橋的習俗,即在月光下旅行,至少要走過三座橋(見《賈青錄》卷八)。上海也有這種習俗(見余友生《海疆冶金遊記》)。所謂三橋,明顯是都市的味道。

祭月

祭月是我國非常古老的習俗,實際上是古人對“月神”的壹種崇拜活動。古代有“秋暮暮月”的習俗。夕月,即拜月神。自古以來,在廣東的壹些地方,人們有在中秋節晚上崇拜月亮神(月母和月光)的習俗。

在拜月,壹個大香案被搭起,祭品包括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和葡萄。月下,把“月神”牌位對著月亮的方向,紅燭高燃。全家輪流拜月,祈福。祭月賞月緬懷,表達了人們的美好願望。

祭月作為中秋節的重要儀式之壹,從古至今壹直延續著,並逐漸演變成壹種欣賞和贊美月亮的民間活動。同時也成為現代人渴望團圓,寄托美好生活願望的主要形式。?

欣賞明亮的滿月

賞月習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享樂。據說這壹夜月亮離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圓、最亮,所以自古就有飲酒賞月的習俗;回娘家的媳婦,將來回婆家,是為了表達自己的幸福和好運。文字記載顯示,民間中秋活動始於魏晉,但並未成為習俗。在唐代,在中秋節賞月和玩月是相當流行的,許多詩人在他們的傑作中寫下了關於月亮的詩。

伸手摘月亮

追月也是中秋節的壹個習俗。所謂“追月”,就是過了農歷八月十五,熱鬧還沒完。於是第二天晚上,很多人邀請親朋好友繼續賞月,取名“追月”。據阿清陳子厚《嶺南雜記》序:“粵中好人八月聚十六夜,待酒菜賞月,謂之追月。”

乞求月亮並照耀它。

在舊社會,東莞的壹些婦女相信“月老是媒人”。任何壹個家裏有成年男女但沒有如意郎君的人,都可以在中秋之夜,在月下焚香點燭,求月老撮合。據傳說,中秋節晚上安靜的月光可以使婦女懷孕。在壹些地區,中秋節月夜,壹些結婚已久的不孕婦女會外出沐浴月光,希望早點生孩子,這就是所謂的“依月”。

觀潮

中秋節觀潮的習俗由來已久。“我知道玉兔很圓,九月已霜寒。”傳達的信息是門應該關閉,夜潮將留在月球上。“這是宋代大詩人蘇軾寫的《八月十五觀潮》這首詩。古代在浙江,中秋節除了賞月,觀潮是另壹項中秋活動。

吃月餅

月餅,又稱月餅、豐收餅、宮餅、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節祭拜月神的供品。月餅最初是用來祭祀月神的。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節視為家人團聚的象征。月餅象征著幸福的團圓。人們把它們當作節日食品,用它們來祭拜月亮,送給親朋好友。時至今日,吃月餅已經成為中國北方和南方中秋節必不可少的習俗。在這壹天,人們吃月餅以示“團圓”。?

假日昵稱

根據中國的歷法,農歷八月在秋季的中間,也就是秋季的第二個月,被稱為“中秋節”,而八月十五在其中,所以被稱為“中秋節”。

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在古代,有秋分映月(拜月)的活動,所以它被稱為“月亮節”或“祭月節”。因為這個節日在8月15日,所以被稱為“八月節”和“八月半”。因為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著“月亮”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亮節”;中秋節的滿月象征著團圓,所以也被稱為“團圓節”。

中秋節也被稱為“團圓節”和“女兒節”,因為月亮是圓的,家人團聚,結婚的女兒回家團聚。在廣府地區,中秋節俗稱“月光生日”。中秋時節,各種瓜果成熟上市,稱為“水果節”。侗族人稱之為“南瓜節”,仫佬族稱之為“來生節”。?

中秋節也被稱為“校正月亮”。“團圓節”的記載最早見於明代的文學作品。《西湖遊記》說:“八月十五是中秋節,人們送月餅以示團圓。”《帝京風光略》也說:“八月十五,祭月,餅圓,瓜錯分,瓣刻蓮花。.....有妻回寧者,終有壹日回婆家,亦稱團圓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