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蓀?(Vent.ex Pers) Fisch),又名竹笙、竹參,有四種常見的食用種:竹蓀、竹蓀、刺竹蓀、紅竹蓀,是寄生在死竹根部的隱生植物。
形狀像網狀的幹白蛇皮。它有壹頂深綠色的帽子,壹個雪白的圓柱形柄和壹個粉紅色的蛋形團藻。菌柄頂端有壹條細密的白色網裙從帽上向下展開,被稱為“雪裙仙子”、“山珍之花”、“菌之花”、“菌皇後”。
竹蓀營養豐富,香味濃郁,味道鮮美。自古以來就被列為“草八寶”之壹。日前,國家質檢總局發布2016第112號公告,批準竹蓀昌寧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並將昌寧縣所轄行政區域劃定為保護區,即日起實施保護。
形態特征:
竹蓀幼擔子菌芽呈球形,有三層被膜,外被膜薄而光滑,灰白色或紅褐色;中間膠體;內層被膜堅韌多肉。成熟時,包衣開裂,梗推出帽。莖中空,高15 ~ 20 cm,白色,外觀由海綿狀氣孔組成。塗層留在手柄的下部形成壹個團子。
帽柄頂端呈鐘形,表面凹凸不平,呈網格狀,凹部密被擔孢子;蓋下有白色網狀傘菌,垂如裙,長8厘米以上;孢子光滑,透明,橢圓形,3 ~ 3.5× 1.5 ~ 2微米。
擴展數據:
食用價值:
竹蓀竹蓀營養價值很高。據分析,每100克鮮竹蓀竹蓀含粗蛋白20.2%(高於雞蛋),粗脂肪2.6%,粗纖維8.8%,碳水化合物6.2%,粗灰分8.21%,以及鈣、磷、鉀、鎂、鐵等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竹蓀蛋白質中含有豐富的氨基酸,其中谷氨酸含量為65438±0.76%,是其味道鮮美的主要原因。
竹蓀的子實體脆甜可口,風味獨特。作為壹道菜,色、香、味俱佳,是宴席上有名的美味。在蘑菇飲食文化的各大菜系中,幾乎都有竹蓀名菜。
湘菜中的“竹蓀芙蓉”是中國國宴中的名菜。美國前總統尼克松、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1972年訪華時,吃了都贊不絕口。此外,如竹蓀湯、竹蓀烤風吞、竹蓀燉雞片等。,都是非常有名的美食,深受國內外客人的喜愛。
唐代段的《酉陽雜記》首次記載了朱孫入墓的情況。南宋的《陳傳》和明代的《潘知衡傳》都有記載。
清代《素問略》中的《竹松》壹文詳細記載:“或為竹孫,出川。沸水中淬,加鹽和料酒,用肉湯煨。清脆好看,從來沒有過。也可以和嫩豆腐、白菜配玉蘭片壹起燉。把其他東西混在壹起餵,是不合適的。”
藥用價值:
竹蓀竹蓀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子實體含有多種酶和高分子多糖,其多糖為雜多糖,能增強機體對腫瘤細胞的抵抗力。
因此具有良好的防癌抗癌作用。中醫認為竹蓀性寒、味甘、無毒,具有滋陰養血、益氣健腦、止咳化痰、減少腹部脂肪堆積的功效,對高血壓、高血脂、高膽固醇、冠心病、動脈硬化、肥胖癥有較好的療效,因此竹蓀在國際市場上享有很高的聲譽,價格也十分昂貴。
在香港市場,壹級竹蓀價格高達5000 ~ 8000元/公斤,國際市場價格高達6萬美元/噸,比香菇價格高出20倍左右。
具有滋補強身、益氣健腦、寧心強身的功效;益氣養陰,潤肺止咳,清熱利濕。竹蓀可以保護肝臟,減少腹部脂肪的堆積,也就是俗稱的“刮油”;雲南苗族人患癌幾率低,可能與他們經常用竹筍和糯米泡水有關。現代醫學研究也證明,竹蓀中含有能抑制腫瘤的成分。
分布範圍:
竹蓀在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有分布,如日本、印度、斯裏蘭卡、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朝鮮、美國、古巴、巴西、英國、法國、俄羅斯、墨西哥、澳大利亞和東非。
中國也分布廣泛。黑龍江、吉林、河北、陜西、江蘇、浙江、安徽、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四川、雲南、貴州、西藏、廣東、廣西和臺灣等省均有竹蓀的報道,但各地竹蓀的種類不完全相同,其中西南各省分布較廣,食用品種質量也較好。
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發布第2007號公告。112 2016,批準長寧竹蓀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並將長寧縣所轄行政區域劃為保護區,即日起實施保護。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竹蓀(真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