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解開燈籠上的謎語
除了燈籠,元宵節最受歡迎的活動是猜燈謎。燈謎是把壹個謎語貼在壹盞燈上,這樣人們就可以壹邊欣賞燈,壹邊猜謎語。
答案集中在單詞的意思上,比如壹個單詞,壹首詩,壹個物體或者壹個名字。因為謎語很難猜,就像老虎很難被射中壹樣,它們也被稱為燈虎(也叫胡雯)。
燈謎是中國獨創的民間藝術。由春秋時期的隱句構成,漢魏時期才稱之為謎語(漢武帝時東方朔擅長隱語,曾在武帝前與武帝寵信的郭舍人說隱語,深得武帝信任)。
南宋以後,人們才在燈籠上寫謎語。元宵節,人們猜春燈謎,有人引用燈謎的所謂射法,稱為射燈謎。從那以後,每到元宵節,全國各地都要猜燈謎。
2.送燈籠
元宵節又叫燈籠節,燈籠與燈籠諧音。所以,打招呼的燈籠有求孩子多添花的意思。春節歌謠包括:十四燈、十五燈、十六燈,可見打燈籠已經成為元宵節不可或缺的活動。
唐朝以後,花燈不僅種類繁多,千變萬化,而且成為壹種流行活動。宋代是燈籠的全盛時期,燈籠形似玻璃球,也用五色蠟紙、菩提葉、羊皮、龜甲等制作。它們華麗而精致。
3.吃元宵
吃元宵是元宵節的壹個重要節日習俗。明清時期,正月十五吃元宵成為壹種時尚。明朝初九以後,京城開始吃元宵。元宵是用糯米粉做的,圓圓的,餡是核桃仁、芝麻或桂花糖。江南稱為“唐團”。蘇州人稱它為真理子,杭州人稱它為“燈籠圓子”。祭祖後,家人和老鄉壹起吃餃子,以獲得團圓的意義。在當代中國,無論北方還是南方,正月十五吃元宵都是壹種時尚。天上的明月和碗裏的元宵象征著團圓和好運。吃元宵表達了人們對家人團聚的享受。
在很多地方,街頭巷尾都流行“搖元宵”。餡料在大筐裏的幹粉上搖,粘上粉,撒上水,再搖,越滾越大,最後成型。搖元宵的過程也是壹個民俗展示的過程,為元宵節增添了喜慶的氣氛。
4.舞龍
早在漢代(公元前205年-公元219年),就有雜註記載了這樣壯觀的壹幕:為了祈雨,人們穿著五顏六色的衣服,舞著五顏六色的龍。漸漸地,舞“龍”成了人們表達美好祝願、祈求生日快樂的必要形式,特別是在喜慶的節日裏,人們用手舞“龍”,發泄歡快的情緒。
舞龍又稱耍龍燈、舞龍燈,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我們中國自古以來就崇尚龍,視龍為吉祥的象征。在古人的眼中,龍有呼風喚雨的能力,對風調雨順、生產生活有著重要的意義,於是就逐漸形成了元宵節舞龍的節日習俗。
5、舞獅
元宵節需要舞獅,因為舞獅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當元宵節或集會慶祝時,人們總是來舞獅娛樂。這種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流行於南北朝時期。它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同時,元宵節的舞獅也寓意喜慶。
6、遠離壹切疾病
“走過所有的病”,又稱遊過所有的病、驅散所有的病、烘烤所有的病、過橋等。,是消災祈福的活動。元宵之夜,女人相約壹起出遊,看到橋就要跨過去,以為這樣可以治病延年。走離百病是明清以來北方的習俗,部分在十五進行,但大部分在十六進行。這壹天,身著節日盛裝的婦女們成群結隊地走出家門,過橋渡險,進城,跪求孩子,直到半夜。
7.英子谷
子姑又叫古琦,在北方叫廁所大媽、坑大媽。古老的民間習俗是在正月十五祭祀廁神子固,並供奉神蠶和桑葚,這說明了很多事情。傳說子固原是虞姬,被長女嫉妒。正月十五在廁所被殺,變成了廁神。在迎接子姑的夜晚,人們用稻草和布頭綁上子姑的畫像,晚上在廁所裏用豬圈迎接。這種習俗流行於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時期就有記載。
總之,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所以全國各地元宵節的習俗都不壹樣,其中吃元宵、賞燈、舞龍舞獅是幾個重要的民俗。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所以全國各地都慶祝元宵節。大部分地區的風俗都差不多,但每個地區還是有自己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