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根莖含有射幹苷、鳶尾苷、鳶尾苷和鳶尾黃素。
藥理作用:
1.致病微生物在試管中作用,射幹煎劑或浸劑(1∶10)對常見致病性皮膚癬菌有較強的抗菌作用;在體外,1: 20的濃度還能抑制或延緩某些病毒(腺病毒3型病毒,ECHO11 11)在外感和咽喉疾病中的發作。
2.抗炎作用鳶尾黃酮苷和鳶尾黃酮在體外具有抗透明質酸酶作用,該作用不被半胱胺酸阻斷。它們能抑制大鼠的透明質酸酶水腫,但不能抑制角叉菜膠水腫。還能抑制大鼠腹腔註射氮芥引起的腹水滲出。射幹醇提取物能顯著抑制醋酸引起的小鼠皮膚和腹腔毛細血管通透性,抑制巴豆油引起的小鼠耳腫脹。大鼠口服對透明質酸酶和甲醛引起的大鼠足爪水腫和棉球肉芽組織增生有明顯的抑制作用。還能顯著對抗大鼠巴豆油肉芽囊的炎性滲出和炎性增生。
3.口服或註射射幹具有其他作用的醇或水提取物能促進家兔唾液分泌,註射作用比口服作用更快、更強。還具有雌激素樣作用,對小鼠X射線損傷無保護作用,不延長環己基巴比妥的睡眠時間。對酵母菌引起的大鼠發熱有明顯的解熱作用,能抑制大鼠體溫升高。
動物實驗表明,射幹75%乙醇提取物(5g/kg和15g/kg)能抑制消炎痛和乙醇誘導的小鼠胃潰瘍的形成,並有抑制鹽酸和水浸應激誘導的胃潰瘍的趨勢。對正常小鼠胃腸運動無影響,但能顯著對抗番瀉葉引起的大腸腹瀉和蓖麻油引起的小腸腹瀉,但這種作用不是通過抑制腸道運動而產生的。對麻醉大鼠有明顯的利膽和抗血栓作用。
臨床應用
臨床報告:
1.治療慢性支氣管炎,將射幹磨成粉末,用水提取濃縮,用澱粉壓制。每片含提取物0.25 g,每日2次,每次3-6片。治療128例,其中治愈20例,明顯好轉31例,好轉59例,無效13例,惡化5例。1971年全國中草藥新醫療展覽會資料選登(技術資料部分)。
2.治療水田皮炎,取射幹750克,加水13公斤,煎煮1小時,然後過濾,加入鹽120克,敷在患處。使用前,保持藥液溫度在30 ~ 40℃左右。觀察253例,均有明顯療效,輕者敷壹次。嚴重的話,第二天再洗壹次就能治好。廣東醫學1964;(5):18
3.乳糜尿用射幹15g,水煎後加白糖適量,每日三次,或制成水丸,4g/次,每日三次,飯後服用,10天為壹療程。如果病程較長,可酌情加川芎9g,赤芍12g。乳糜尿者加生地15g,仙鶴草15g。治療104例,治愈94例,無效10例。治愈病例中,9例在臨床治愈後1-6個月內復發,服藥壹個療程後癥狀消失,無復發。104例患者中,5例服藥後出現輕度腹瀉。中醫雜誌1981;(5):44
4.治療慢性鼻竇炎用射幹30-40克、山豆根15克、柴胡6克、辛夷、梔子、薄荷各10克、阿莎麗3克、甘草5克。治療50例,治愈32例,好轉16例,無效2例。安徽中醫學院學報1986;5(2):36
5.治療咽喉炎用射幹150克,豬油300克,文火煎至棕黃色,去渣,涼成糊狀。壹勺壹天4-5次,堅持壹個月,效果不錯。四川中藥1986;4(12):23
處方選擇:
1.喉嚨痛的治療:射幹花根和山豆根。陰幹為終。吹喉嚨。(袖珍處方)
2.治瘰癧結核,熱氣結塊者:射幹、連翹、夏枯草,各等份。這是壹粒藥丸。每次兩元,飯後用白湯送服。
3.治療咳嗽上氣不接,喉中有水鳴:射幹13片(壹法三升),麻黃4片,生姜4片,阿莎麗、紫菀、款冬花各3片,五味子半升,大棗7枚,半夏8片(壹法半升)。前九味,壹桶水兩升。
兼容性效果:
射幹與瓜蔞、川貝合用,具有清熱化痰的功效,對肺熱咳嗽、咳痰多有較好療效。
射幹配伍麻黃、阿莎麗射幹,可減少不良反應,祛痰、清熱、破結,善降氣。麻黃、阿莎麗具有疏風散寒、降氣化痰、溫肺化痰、止咳平喘的作用,擅長散肺寒。用於治療風寒襲肺、痰涎壅盛、呼吸困難、氣道不暢、咽喉如雞、支氣管哮喘、慢性氣管炎等咳喘癥。
射幹與山豆根合用,具有瀉火解毒、降氣化痰、散結的作用;山豆根具有清熱解毒、利咽、消腫止痛的功效。兩者均為苦寒之品,合用治咽喉腫痛。其清熱解毒、利咽化痰、活血消腫的功效更佳,用於治療痰熱壅滯於喉、聲痰於喉所致的咽喉腫痛。
需要註意的事項
忌:脾虛無實火、便溏者不宜。孕婦不宜服用。
毒副作用:射幹的急性毒性很小,其醇提取物對小鼠的致死量為66.78 g/kg。註射到兔子體內會導致血壓下降。
射幹副作用小,臨床上有腹瀉的報道,但沒有中毒的報道。
醫生對醫學的評論
射幹可以降火,所以古方是治療咽喉阻塞、咽喉腫痛的主藥。(《本草綱目》)
射幹,苦味可泄,故滴好;辛,所以散的好。故主要用於逆上之氣咳嗽,咽喉阻塞,咽喉腫痛,故不能得訊,氣消,胸中之邪反。既然是降散,對小寒有利,所以主食喝熱量大。‘‘射幹雖可降手陽,瀉厥陰,祛熱散結消腫止痛,但無益於陰,故‘別祿’久服為虛。' ()
“射幹,痰積於太陰、厥陰,使結核迅速消失。還治因勞累致厥陰中濕所致的大便毒。取射幹三寸,用姜炒。吃之前吃,對三兩行都有好處。還會治咽喉痛,切塊,使之持久。”(本草補編)
主咳逆上氣,咽喉阻塞咽痛,無音信,氣滯,邪在腹中,飲食熱。(本靜)
“以滯水治喉炎,疏通女子閉經,治癰,消瘀。”(藥性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