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細長,近圓柱形,頭尖長。吻尖,喙狀。嘴大,端位,下頜骨前端中間有壹硬突起,與上頜骨凹陷相吻合。不需要,眼睛小,略突出。下咽齒有3排,齒端呈鉤狀。規模小。背鰭小,起點在腹鰭後面;尾鰭深深分叉。背部為灰褐色,腹部為銀白色,背鰭和尾鰭為深灰色,臉頰等鰭為淡黃色。
生活在江湖中上層。遊泳非常強壯,兇猛,敏捷。它經常攻擊追逐其他魚類,壹旦被追逐就很難逃脫,是典型的掠食性魚類。性成熟3-4歲,親魚4-6月在河流急流中產卵。幼魚從河道遊入附湖覓食育肥,秋末後幼魚和成魚深入幹流河床越冬。增長非常迅速。性成熟後,體長繼續增加。最大的個體長2米,重60公斤。
這種魚分布很廣,產於我國從北到南的平原地區的所有水系。生長迅速,2齡魚重3.5斤。自然產量高,是江河湖泊大型經濟魚類之壹。但由於吞食大量其他經濟魚類,也被視為水產養殖中的第壹“害魚”。其肉質鮮美,壹直被列為大型壹級食用魚。每100克可食部分含蛋白質18.1-20.8克,脂肪1.3-5.4克,熱量84-132千卡,鈣1-24毫克,磷144-24毫克。其肉入藥鮮,有溫中、益胃、止嘔之功效。主要用於脾胃虛弱,惡心嘔吐,應定時服用。
鱅魚屬於鯉科,蓍草亞科,又名橫鯰、橫魚。生活在江湖中上層,遊得快,動得也快。是典型的以魚為主食的猛魚,也是大型淡水經濟魚類。該魚生長速度快,個頭大,味道鮮美,壹直被視為高檔淡水魚。近年來,由於山區水利工程建設和水環境惡化,鱖魚自然資源銳減。目前,除了長江和與長江直接相連的湖泊外,大部分江河湖泊都很難找到鱖魚的蹤跡。2003年,我們進行了鱖魚池塘養殖試驗,成功地將3cm左右的夏花魚種培育成平均規格600g/尾,最大規格1.5kg/尾的商品魚,成活率達90%以上。相關技術總結如下。
1池塘要求
池塘面積可2 ~ 10畝,水深1.5 ~ 2m。池塘的田埂堅實不透水,便於排灌,池底淤泥厚度小於20厘米。
2放養方式和密度
2.1池塘養殖
為了調節水質,每畝可以養少量的鰱魚、鱅魚。放養密度取決於池塘條件和管理水平。壹般每畝可放養800尾鱖魚夏花魚和50尾50g/尾的鰱、鱅魚壹齡魚。
2.2魚蟹混養
在彭宇池塘中適當飼養河蟹,可以帶走壹部分鱖魚未吃完的飼料(魚塊),沈到池塘底部,讓它們充當“清道夫”,既可以減少剩余飼料腐爛造成的水質惡化,又可以提高養殖效率。壹般每畝可養殖3 cm左右的夏花鱖魚魚種600 ~ 800尾,鰱魚、鱅魚的放養量與“特養”相同,每畝可養殖規格為100 ~ 150頭/kg的壹年生蟹約120 ~ 200尾。同時,池塘水面應適當放養水花生,池底應種植水生植物(苦豆子或黑藻)。
3飼料和餵養方法
鱖魚是壹種兇猛的魚類,以自然水域中的活魚為食。但在人工養殖中,如果仍然投餵活餌,壹是養殖成本高,二是需要為飼料魚配備專門的投餌池,保證飼料魚的適口性比較麻煩。實驗表明,經過馴化後,鱖魚的攝食表現由吃活魚轉變為吃死魚(魚塊)。因此,鱖魚的飼料前期可以是活魚苗,後期可以是魚塊。鱖魚的食性馴化可以從魚長到5厘米左右開始。體長5厘米之前,要投餵適口的活魚苗。
3.1現場進料的制備
鱖魚前期需要的活餌可以是“四大魚”的魚苗。有兩種方法來準備和餵養活餌。壹是直接在鱖魚的養殖池中養殖。鱖魚入池前半個月,每畝池塘放流1.5 ~ 20萬條家養魚濺,按夏季花魚種培育要求進行魚類培育。當國產魚苗長到1.5 cm時,將3 cm長的鱖魚魚苗直接放入池塘,以國產魚苗為食。池塘裏要繼續投餵粉狀飼料,培養飼料魚,讓飼料魚和鱖魚同步生長,保證鱖魚隨時能有適口的餌料。當鱖魚長到5 cm左右,池塘中的活餌已不能滿足需求時,馴化食性,投餵適口的魚塊;二是用專用池塘養殖活飼料。養殖池內用網圍起約占池塘總面積10%的臨時養殖區,放入約3 cm的鱖魚魚種。先餵活魚苗,再餵魚苗和魚塊的混合物,最後魚塊全部餵完。完成食性轉換後,拆除圍網。兩種方法相比,前者更便於早期繁殖,但馴化相對困難,後者則相反。
3.2本土化
選擇池底淤泥較少、朝南向陽的池邊作為索餌場,每天上午9: 00和下午4: 00馴化兩次。馴養時,先向索餌場註水,幾分鐘後開始投餌,然後重復註水和投餌,使魚形成條件反射,只要向索餌場註水,就會迅速向索餌場聚集。最開始的時候,最好的魚餌是大小適口的活魚苗和小雜魚做成的魚糜或魚塊的混合物,然後轉移到所有的魚塊上。
3.3餵養
食性轉換完成後,要定時、定時、定量的投餵魚塊,壹般上午壹次,下午壹次。投餵前“潑水引魚”,待鱖魚在索餌場聚集後再投餵魚塊。投餵量取決於天氣、水溫和魚的投餵情況。壹般每日投餵量為魚體重的5% ~ 8%。如果以飼餵凍魚片為主,應定期補充新鮮魚片,或在凍魚片中添加多種維生素和維生素C。
4日常管理
4.1加強水質監管
鱖魚養殖的日常管理方法與其他魚類養殖基本相同。水產養殖要註意水質控制,保持水質新鮮,富含溶解氧,透明度要控制在30cm以上。前期以註水為主,可每半個月加水,使池水隨魚體增大而加深。中後期要及時換水,定期在池塘上撒生石灰,也可使用復合生物制劑改善水質。天氣炎熱時,應及時增加氧氣,防止缺氧漂浮。
4.2適時分開飼養
鱖魚搶食兇猛,食量大,生長快,但個體間差異很大。所以如果不及時進行養殖,大魚搶食會很厲害,吃得多長得快,小魚沒有食物長得慢。同時會出現“大魚吃不飽,小魚吃不飽”的現象。最終同池重量差超過10倍。所以在養殖過程中,要根據生長情況及時進行單獨養殖。
4.3疾病控制
鱖魚池塘養殖剛剛起步,尚未發現特異性疾病,但在養殖過程中應註意疾病的預防。壹是每畝用生石灰75 ~ 100斤,使用前全塘噴灑,以改善塘底物質,殺滅病菌。第二,魚下塘前要用鹽水浸泡消毒。三、飼料魚要安全衛生,符合相關要求,定期用漂白粉或強氯精對食品場進行消毒。
5討論
鱖魚池塘養殖成功的關鍵在於其食性能否由吃活餌馴化為吃魚塊或死魚。馴養時間,也就是鱖魚長到什麽大小的時候,對馴養的成敗和養殖的成活率有很大的影響。本試驗在馴化前用活餌投餵鱖魚至5 cm。我們認為比較合適,因為自然水域的鱖魚是以活魚為食的,這樣它會被迫吃魚塊或者死魚。只有當鱖魚餓到壹定程度時,才能強迫它吃魚塊。由於鱖魚體型小,體質弱,過早馴化可能會影響其成活率。馴化太晚,給前期大量活飼料魚的準備帶來困難。實驗還表明,鱖魚馴化從5 cm左右開始,壹周即可完成食性轉換,成活率可達90%以上。
關於飼料。本實驗馴化了鱖魚的食性,以魚塊為飼料,將鱖魚培育成當年的商業規格。今後有必要研究顆粒飼料餵養鱖魚的技術。(郭賓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