皰疹樣綜合征是由病毒性皰疹病毒引起的壹種病毒性皮膚病。有herpessimplex和herpeszoster。單純皰疹是由單純皰疹病毒引起的壹種皮膚病,易侵犯皮膚與粘膜交界處,呈局限性簇狀水皰,而帶狀皰疹是由皰疹病毒引起的壹種急性病毒性皮膚病,表現為沿壹條外周神經帶分布的致密水皰和神經痛,局部淋巴結腫大。
原因論
這種疾病是由DNA病毒的單純皰疹病毒(HSV)引起的。有兩種類型的人類病毒皰疹,即病毒皰疹I型(HSV-I)和病毒皰疹II型(HSV-II)。I型主要引起皮膚、粘膜(口腔粘膜)和生殖器以外的器官(腦)感染。ⅱ型主要引起生殖器部位皮膚黏膜感染。這兩種類型可以通過熒光免疫測定和細胞培養來確定。
人類是病毒性皰疹的唯壹自然宿主。該病毒通過呼吸道、口腔、生殖器黏膜和破損皮膚進入體內,並潛在地駐留在人類的康樂黏膜、血液、唾液和神經節細胞中。原發感染多為隱性,多為無癥狀或亞臨床,只有個體可表現出臨床癥狀。初次感染後,病毒可以在體內隱藏很長時間。超過50%的健康人是這種病毒的攜帶者。HSV在人體內不會產生持久的免疫力。每當機體的比例性降低,如發熱、胃腸功能紊亂、月經、妊娠、病竈感染、動機改變時,體內隱藏的HSV被激活而發病。
研究證明,復發性病毒性皰疹患者可能存在細胞免疫缺陷。壹般認為HSV-ⅱ與宮頸癌的發生有關。
發病機理
單純皰疹病毒(HSV-I和HSV-II)是HSV-I的唯壹天然宿主,當機體抵抗力下降時,會促進HSV-I的發生,病理上HSV-I表現為表皮內水皰、表皮壞死、多核上皮巨細胞、嗜酸性核包涵體以及中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的明顯炎癥浸潤。帶狀皰疹是由體內潛伏的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激活引起的。這種病毒從第壹次感染患者開始就潛伏在身體的神經細胞裏很長時間了,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時候誘發。其組織病理學與前者相似,但後者比前者炎癥性更強。
臨床表現
臨床上單純皰疹分為兩種:原發型和復發型。原發型為皰疹性牙齦炎、皰疹性陰道炎、接種性單純皰疹、皰疹性濕疹、播散性單純皰疹、新生兒皰疹等。
病毒性皰疹
復發性包括口腔皰疹(面部皰疹)、生殖器皰疹、皰疹病毒ⅱ型感染、復發性皰疹性角膜結膜炎等。帶狀皰疹始於突然或劇烈疼痛,損害為炎性紅斑上簇集綠豆大小的水皰,偶見丘疹、水皰或血皰。各組間皮膚正常,皮疹常沿外周神經呈條狀分布,以單側多見,尤其在肋間神經和三叉神經區,與上肢臂叢神經和下肢坐骨神經相交,偶見波及眼部,引起角膜炎、虹膜炎和全眼球炎。
HSV後可迅速產生免疫力,病變局限於皮膚黏膜表面。免疫功能不成熟的新生兒和免疫缺陷人群(如器官移植、接受免疫抑制劑和抗腫瘤治療的患者)發生HSV感染時,病變常擴散至全身,如腦、肝、肺、眼、腎上腺和皮膚黏膜,病情重,死亡率高。當出現濕疹、燒傷等大面積皮膚損傷時,HSV感染常表現為皮膚黏膜泛發性皰疹,可引起全身播散性病變,病情嚴重。患有生殖器皰疹的孕婦,HSV通過宮頸上行感染傳播給胎兒,導致先天性感染、死胎、流產、早產、先天畸形。該病毒還可以在分娩過程中通過產道引起新生兒感染。HSV感染的潛伏期為2 ~ 12天,平均6天。不同的臨床類型可能有不同的臨床表現。
診法
根據皮膚與粘膜交界處的簇狀水皰,癥狀較輕,皮損有灼熱感。病程短,反復發作,出現發熱或胃腸功能障礙時即可確診。
治療原則
單純皰疹的全身治療應以對癥、抗病毒、免疫治療為主,局部治療以幹燥、收斂、防止感染為原則。應避免使用皮質類固醇軟膏,因為它能抑制血清中的幹擾素。
帶狀皰疹也要全身和局部治療,原則是抗生素病毒、抗炎、鎮痛、局部保護、防止繼發感染、縮短病程等。
常用藥物
單純皰疹
局部用藥
抗病毒藥物:40%皰疹素二甲亞碸溶液、阿昔洛韋、苯酞酰胺、布力消等。
抗菌止癢劑:樟腦、龍膽紫、爐甘石洗劑等。抗感染藥物和抗生素
內部使用
抗病毒藥物:阿昔洛韋、阿糖胞苷、幹擾素、幹擾素誘導劑等。
免疫制劑:左旋咪唑、轉移因子等。
帶狀皰疹
帶狀皰疹
全身用藥
鎮痛藥:羅通定、安乃近、卡馬西平、阿米替林、多塞平、丙咪嗪、脒基丙咪嗪、苯妥英鈉、西比靈、特爾登等。
抗病毒藥物:嗎啉胍、阿糖胞苷、阿昔洛韋等。
免疫制劑:轉移因子、胎盤球蛋白、免疫球蛋白等。
外用/應用
鎮痛藥:1%達克羅寧、5%苯佐卡因、1%磷乙酸、布力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