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寶魚很快就會變成“爛尾魚”
日照日化冷凍廠位於東港區濤雒鎮大朝陽村養殖基地,每年有6萬多條寶魚在這裏“茁壯成長”。用負責人葛的話說,“這6萬多條魚,1,000多條成魚,最近兩次抽檢,都符合最新的國家標準。”記者也去了基地的養殖棚看,養殖條件確實符合標準。然而,直到昨天,10000多條成魚“本應在去年年底賣出”,卻只賣出了兩三千條。“還是低價賣的,10的價格還不如之前壹個魚販。”
三十多歲的張守民養了三萬多條寶魚。前期投入的60-70萬中,有30萬來自銀行貸款。“好像快到期了,但是沒人來收魚。妳怎麽看?”與張守民同村的壹位老人叫尹德春,今年80歲。兩年前,他建立了壹個多寶養魚場。“沒想到今年壹場突如其來的‘藥檢風暴’讓三萬多條魚變成了‘爛魚’。
養魚資金鏈斷裂
如果說張、尹等人的遭遇多少受到日照“發現兩個問題養殖場”的影響,那麽在江蘇省連雲港市贛榆縣,記者也聽到了同樣的“感嘆”。
贛榆縣海頭鎮的幾個離岸村有30多個多寶魚養殖場,其中擁有4.5萬多條多寶魚的興豪養殖場是海頭第壹家養殖多寶魚的企業。76歲的農民魏振奎告訴記者,去年春節前和前年,“成年魚都賣完了,價格在35元壹斤左右。但當時是和山東漁民合夥。人家開發技術,自己掏了80多萬。他們最後賺的錢壹半以上都投資到了農場。今年終於學會了技術,開始單幹,但是出事了。到現在,壹條魚也沒賣出去。”魏老漢的女兒說:“全家人現在只能等。每10天半,他們都得想辦法籌錢,壹棚魚都得小心翼翼地餵。”
雖然多寶魚已經重新上市,雖然農業部漁業局副局長陳壹德最近公開承諾“多寶魚大多是安全魚”,雖然人們在猶豫之後已經敢於陸續伸出筷子,...在記者采訪的眾多養殖場中,除了日中冷凍植物養殖基地因為底子比較厚還能喘口氣之外,銷售嚴重不足壹下子切斷了更多漁民脆弱的資金鏈。對於習慣了“等池子空了”的他們來說,
“雙重標準”差距的打擊
記者了解到,在贛榆海頭鎮,壹位漁民因為沒錢維持數萬條饑餓的寶魚而“打掉了她肚子裏的寶寶”;同樣的原因,在海頭鎮趙沙村,壹個小夥子帶著全部積蓄從東北趕來,養多寶魚。賣完魚送人後,他“去了山東威海打工”類似案件在山東日照東港區多次發生。“有幾個農場堅持不下去了,倒閉了。”
堅持不住就努力堅持,堅持不住就咬著牙等等。還有壹個問題可以擺在寶魚養殖戶面前——近日,有消息稱,此前遭受重創的山東5000多名寶魚養殖戶將起訴上海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執行標準高於國家規定,涉嫌對整個大菱鮃行業存在歧視行為”。情況的進展不得而知,但關於“雙重標準”,記者親眼看到了例子。張守民給記者看了壹份他在上海考察的結果。記者對比壹份多寶魚檢測的國家標準發現,上海和中國的標準相差100倍。
“寶魚事件”發生後,記者在青島采訪了“中國寶魚之父”雷記林院士。這位老人在悲傷的同時仍然充滿希望。“這壹事件是災難,也是機遇。就像人年輕時受點挫折是好事壹樣,這同樣適用於多寶魚業。”他還指出了拯救整個寶魚乃至水產養殖業的治本之策。“疫苗的研制也被列入了國家重點計劃項目。壹旦疫苗出來並投入使用,現在的很多問題都不再是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