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關於職業球迷的思考

關於職業球迷的思考

前壹天還是《我秀》的粉絲,第二天就成了《我的英雄》(粉絲的諧音)的“飯”。在中國,有多少“工作粉”受雇於各種“造星公司”、“娛樂公司”?這個問題不僅是問作者,也是問那些雇傭、釀造、使用“職粉”的人。恐怕永遠不會有答案。

“我們不會透露明星的名字,也不會泄露他們的隱私。”這是職業球迷遵守的賺錢倫理。但是,在娛樂圈,職業粉絲的存在是否和他們造星的方式壹樣道德?

最早的“作業粉”出現在超女比賽中。據業內人士透露,曾經有壹個超女開始失去人氣。她進總決賽的時候,雇了壹個專業的粉絲給她做新聞,給她發布新聞。果然,她很快就獲得了不錯的人氣。

是的,在這個壹夜成名就等於壹夜暴富的時代,無論壹個人的藝術潛力有多大,藝術水平有多高,不炒作就不能出名,離開了炒作就等於從此在娛樂時代默默無聞。

投資“職粉”,雇傭“職粉”進行炒作,顯然比過去“靠包裝出名,花錢買短信”要便宜、快捷、有效得多。

有人得出壹個結論,現在的娛樂市場已經進入了壹個粉絲主導的時代。這聽起來像是壹個陰謀。

傻瓜式的娛樂模式造就了大眾傻瓜式的娛樂快感需求,也造就了“壹個章子怡抵得上壹萬個孔子”的娛樂怪胎。在這個時代,真正的藝術大師很難成名。而愚人娛樂所創造的“愚人”藝術鑒賞水平,需要壹批明星,他們的最高藝術理想是取悅我們娛樂舞臺上的觀眾。

從人性來說,對娛樂的需求是壹種本能的需求,而滿足這種人性本能需求的最好方式,就是在每個人背後“紮堆”和“噓”。事實證明,越是為之哭泣的人,越是會被感動的人和事。如果人群中有壹個人對壹件大家都喜歡的事情持不同看法,他壹定不會開心,相反,他壹定會被人們鄙視的“白眼和口水”淹沒。

職業粉絲的出現,恰恰抓住了人性的軟肋,利用了大眾對大眾的盲從,讓大眾失去了對娛樂、藝術、明星最基本的判斷,陷入所謂大眾化的陷阱,這就像鸚鵡學舌。

問題的根源在於,當我們的娛樂舞臺上充斥著職業粉絲制造的所謂明星時,這種靠金錢炒作制造的明星究竟創造了怎樣的娛樂藝術水平?表面上,粉絲是作為明星的附庸而存在的。然而,在粉絲當道的時代,粉絲們卻面臨著尷尬的局面。

2007年,各種選秀活動還在繼續,想壹夜成名的人還在焦急地做著明星夢。然而,那些曾經的偶像並沒有人們想象的那麽幸運。選秀節目《我秀我自己》人氣王施洋因不滿公司對他的安排,單方面提出解約,但上騰娛樂始終不同意施洋的解約要求,也沒有為他安排任何演出。這個紅極壹時的明星,沒有工作,沒有收入,沒有自由,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了。

這種情況不可避免。大眾傳媒不允許個人繼續崇拜任何偶像,而是不斷用新偶像替換舊偶像。所以他們在造星的同時,也在不斷的否定和摧毀這些偶像。這種偶像替換遊戲瓦解了粉絲的情緒,反而激發了他們新的欲望。

英國學者克裏斯·羅傑克(Chris Rojek)在《名人》中寫道:“隨著上帝的死亡和教會的衰落,人們尋求救贖的神聖道具被迫分解。名人和奇跡填補了空白,這導致了娛樂崇拜,也導致了膚淺和浮華的商品文化的統治。所以對娛樂的崇拜掩蓋了文化的瓦解。商品文化不能創造完整的文化,因為它給每壹件商品打上了轉瞬即逝的、完全可替代的烙印。”

對於壹個壹夜成名的偶像來說,即使簽約,途中的變數也不是妳能控制的。在相對龐大的娛樂圈,明星只是壹顆可以利用的螺絲釘,壹個可以隨意扭曲的符號,隨時可以被替換,被遺忘。而他們的“粉絲”只能在失望中等待下壹個偶像的到來。

縱觀今年各大真人秀節目,“粉絲群體”的形成規模更大,也更專業。他們有自己的logos,口號,制服,比很多成名多年的藝人還要招搖。隨著今年的《加油!博客》和《快樂男聲》接近尾聲,各種“粉絲”紛紛成氣候,形成了壹個金字塔式嚴密組織的“粉絲”群體。在這個群體內部,“粉絲”也是分等級的,出現了有“技術含量”的“專業粉”和團結狂熱“粉絲”的“粉頭”。告別過去單純的“追星族”概念,“作業粉”、“粉頭”因選秀節目而產生,但也改變了選秀節目的造星模式。工作粉做的這些事,就是經紀公司的‘企業宣傳’要做的。他們只是提前做了,把球員推出去,成為明星。雖然是“散兵遊勇”,但“作業粉”也有自己的規律。他們不會透露明星的名字或他們的隱私。

這些直接造星的高水平“作業粉”引起了專業經紀公司的關註。“我觀察過它們,它們真的很兇猛。雖然不在娛樂圈,但他們的宣傳手法很到位。他們理解組織者的意圖和玩家的想法。”某經紀公司公關人員吳小姐感慨道,“職業粉絲”的出現讓他們感到“羞愧”,很多經紀公司也向壹些高層次的“職業粉絲”發出邀請。

皮尼克已經接到許多經紀公司的電話,希望她能加入,其中壹些公司開出了相當不錯的條件。

“不僅是我,我身邊很多高層次的‘工作粉’都收到過這樣的邀請。”皮尼克說。但她表示,很多高層次的“工作粉”都有自己的工作,“工作粉”只是他們的兼職。“我是上海壹家外資企業的會計。我們就是喜歡組織策劃,喜歡明星。但如果真的想加入娛樂圈,做明星的幕後推手,大家還是有些顧慮的。”最近,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CPPCC)的成員提出了壹個話題,即應該禁止名人雇傭的專業粉絲團體。願望很好,但是很難輕易禁止他們嗎?因為職業粉絲團不需要工商註冊,屬於民間組織,更難取締。況且這不歸學校管轄,也不歸居委會阿姨監管。妳建議怎麽取締?我認為委員王是對的。最重要的是教育體制導致學生厭學,用偶像化來釋放熱情。看來根本問題是學校如何通過教育引導學生的興趣轉移。當然,期待電視選秀節目錯開黃金時段或者降低影響力也是壹個不錯的想法。電視選秀節目靠的是狂熱年輕人的追捧和支持。如果電視臺真的是公益選秀節目,那麽這樣的節目就沒有實際意義。

專業粉絲群體的存在,也是娛樂圈發展的產物。看來壹些娛樂圈比較發達的國家並沒有抵制職業粉絲團的說法,所以職業粉絲團存在的利弊並不是成員們的壹廂情願。也就是說,李宇春的玉米球基金不是為了幫助很多災區的孩子讀書,所以不是專業球迷的錯,而是壹些瘋狂球迷控制不住自己的錯。

當然,韓紅委員指出,壹些藝術家雇傭專業粉絲幫助他們自己炒作,這是非常不可取的。事實上,韓紅是對的。壹些選秀節目藝人在操縱粉絲為自己炒作預熱,但這似乎並不是普遍現象。只能希望粉絲們理性對待自己的偶像化行為。如果妳想阻止專業粉絲群體去做,那就不容易了。不可能以非法組織的罪名幹涉他們吧?這是否違背了和諧社會的意願?

其實從n年前偶像化的討論到現在“職業粉絲群體”的熱議,藝人和粉絲的話題從來沒有停止過。職業粉絲群體應該只是藝人成名到壹定階段的產物。藝人真正有了自己的經紀公司後,專業的粉絲群體就成不了正規軍,只能是收集藝人信息的中轉站。而藝人公司如何策劃藝人炒作,是否利用專業粉絲群體來幫助,都不是藝人的能力,所以只能調查經紀公司的行動。所以專業粉絲群體的簡單判斷似乎還很膚淺,透徹的了解才是對待粉絲瘋狂行為的根本。

議員有義務提問,結果還有待權威人士論證。所以對職業粉絲群體的判斷不能片面,不能妖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