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國醫大師呂景山對穴:疏風解表清熱類 合谷—復溜

國醫大師呂景山對穴:疏風解表清熱類 合谷—復溜

單穴功用

合谷,又名虎口、含口、合骨。在手背,第1、2掌骨間,當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處,為手陽明大腸經腧穴。因其穴居大指、次指歧骨之間的凹陷處如同山谷,而得名合谷。又因穴在拇指虎口兩骨之間,故又名虎口。本穴為手陽明大腸經脈所過,為本經原穴,又是四總穴之壹。原穴與三焦有著密切關系,它導源於臍下腎間動氣,關系著整個人體的氣化功能,是增強整體功能的要穴。具有通經活絡、行氣開竅、疏風解表、清熱退熱、清泄肺氣、通降腸胃、鎮靜安神之功。用於治療傷風感冒、時行感冒、頭痛、目赤腫痛、牙痛、牙關緊閉、口眼 斜、神誌失常、經閉、痛經、手指攣急、風疹塊(蕁麻疹)。

復溜,又名復白、伏白、外命、冒陽。在小腿內側,太溪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為足少陰腎經腧穴,乃本經脈氣所行,為經金穴,金能生水,又是本經母穴。腎為先天之本,內藏真陰真陽。本穴功專溫補先天之氣,即滋腎以潤燥、溫腎以回陽救逆、促氣化、調玄府、利水濕、消水腫之功。用於治療傷寒六脈俱無、熱病汗不出、汗出不止、盜汗、水腫、腹脹、腸鳴、瀉泄、消渴、遺精、善怒多言、舌卷難言、氣滯腰痛、足痿。

伍用功能

合谷為手陽明大腸經腧穴、原穴,有疏風解表、清熱退熱、通降腸胃、鎮痛安神之功;

復溜為足少陰腎經腧穴、經穴,據"經主喘咳寒熱"之理,有滋腎潤燥、回陽救逆、利水消腫之功。

二穴伍用,既能止汗,又能發汗。欲發其汗,瀉合谷、補復溜。合谷屬陽,清輕走表,瀉之以通經絡,疏風散邪,托邪外出,隨汗出而解;復溜屬陰,補之以滋腎回陽,啟閉開竅,扶正驅邪。二穴相合,壹陰壹陽,壹補壹瀉,發汗解表益彰。欲止汗出,補合谷、瀉復溜。汗出不止的原因甚多,有氣虛、陽虛、血虛、痰阻、傷濕種種。補合谷、瀉復溜是指陽虛濕盛所致之汗出不止。

合谷為大腸經原穴,原穴與三焦有密切關系,它導源於臍下腎間動氣,關系著人體的氣化功能,補合谷則可增強人體的氣化功能,而達實腠理、固毛竅、止汗出之功,復溜為經金之穴,瀉之能宣肺降氣、通調水道、利水濕、消水腫。二穴相伍,壹補壹瀉,壹固壹利,扶正驅邪,止汗益彰。

主治

1.傷寒表不解、無汗、身痛等癥。

2.汗出不止諸癥。

操作法

合谷:①拇、食指張開,以另壹手的拇指關節橫紋放在虎口上,當拇指尖到達之處是穴;②拇、示兩指並攏,在肌肉的最高處取穴;③拇、示兩指張開,當虎口與第1、2掌骨接合部連線的中點。直刺0.5 1.2寸。

復溜:正坐或仰臥,先取太溪,於其直上2寸,當跟腱之前緣處取穴。直刺0.5 1寸。

經驗

合谷—復溜伍用,出自《蘭江賦》:"無汗更將合谷補,復溜穴瀉好施針,倘若汗多流不絕,合谷收補效如神。"《針灸大成》:"少汗:先補合谷,次瀉復溜;多汗:先瀉合谷,次補復溜。"《玉龍歌》:"無汗傷寒瀉復溜,汗多宜將合谷收。"合谷為手陽明大腸經腧穴、原穴,有疏風解表,清熱退熱之功;復溜為足少陰腎經腧穴、經穴,按"經主咳嗽寒熱"之理,有滋腎潤燥,回陽救逆,促氣化,調玄腑之效。二穴伍用,既能發汗,又能止汗。合谷屬陽,清輕走表,瀉之以通經絡,疏風散邪,托邪外出,隨汗出而解;復溜屬陰,補之以滋腎回陽,啟閉開竅,扶正祛邪。二穴相合,壹陰壹陽,壹補壹瀉,發汗解表,對傷寒表不解,無汗身痛等癥,以及汗出不止諸癥多有良效。

感冒病案

張某,女,27歲,農民。1959年6月3日初診。

主訴:惡寒發熱,頭痛1天。

病史:患者1日前,夜臥不慎,感受風寒,遂有惡寒發熱,頭痛欲裂,身痛無汗,煩躁不安,啼哭不已。

查體:痛苦面容,神倦,體溫38.9 ,舌淡苔薄白,脈弦緊。

診斷:感冒,風寒外襲型。

治則:散寒解表,發汗退熱。

處方:合谷、復溜。

操作:合谷穴直刺1.2寸,施以瀉法,留針半小時,留針過程中每隔10分鐘施手法1次。當行針10分鐘後,患者額頭、鼻尖汗出,熱退身爽,頭痛已除,查體溫37.8 。起針後,囑回家靜養。翌日隨訪,患者已下地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