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精和味精在我們日常做飯時經常會使用的調料,30年前我們壹直都只使用味精增加食物的鮮味,直到後來出現雞精,多數人覺得雞精更加有營養且味道更鮮美,就逐漸開始選擇使用雞精。最近幾年隨著人們對食品安全的重視,好多人開始擔心這兩種調味品是否對人體有害,下面就來看看雞精和味精的區別,經常吃是否 健康 ,不起眼的佐料使用還真得註意。
1、味精
味精誕生於1909年,是壹家日本公司研制的,它采用面筋或澱粉用微生物發酵的方法制成,最早被稱為味素,學名“谷氨酸鈉”。我國自1965年以來已全部采用糖質或澱粉原料生產谷氨酸,然後經等電點結晶沈澱、離子交換或鋅鹽法精制等方法提取谷氨酸,再經脫色、脫鐵、蒸發、結晶等工序制成谷氨酸鈉結晶。
我們每天吃的食鹽用水沖淡500 倍,已感覺不出鹹味,普通蔗糖用水沖淡300 倍,也感覺不出甜味了,但谷氨酸鈉鹽,用於水稀釋3000倍,仍能感覺到鹹味。
2、雞精
雞精不是從雞身上提取的,大家不要被名字混淆視聽,它是在味精的基礎上加入化學調料制成的。由於核苷酸帶有雞肉的鮮味,故稱雞精。雞精的主要成分是味精,味精即谷氨酸鈉,又稱味素。雞精中的其他成分是核苷酸、食鹽、白砂糖、雞肉粉、糊精、香辛料、助鮮劑、香精等。
3、雞精和味精的區別
在鮮度上,味精的增鮮味主要源於谷氨酸鈉,而雞精中除含有谷氨酸鈉外還含有鮮味核苷酸作為增鮮劑,兩者混合之後具有強烈的增鮮作用。 因此,雞精的鮮度可以突破100度極限,以純味精的鮮度為100度作為基本標準,傳統味精鮮度為99度,而雞精鮮度則可達到150度以上。
4、食用雞精和味精安全嗎?
相信大家也聽說過關於味精的壹些傳言,有傳言說,味精對人的大腦不好,甚至有人說吃太多味精會導致我們的神經遲鈍。其實從衛生安全角度來看,味精的主要成分為谷氨酸鈉,在溫度高於120 時,會變為焦谷氨酸鈉,但適量食用基本無害。
而雞精中雖然同樣含有谷氨酸鈉,但其含量較味精少得多,因此高溫下產生焦谷氨酸鈉的可能性很小。但雞精由於含有核苷酸,而核苷酸的代謝產物是尿酸,所以雞精對於痛風患者而言,應盡量少吃。
5、雞精和味精食用時需要的註意
味精發明的初衷無可厚非,但目前的使用狀況過於隨意,確實令人憂心忡忡。市場上的不少調味醬、汁,如蠔油、咖喱、醬油、生抽、老抽等都含有谷氨酸鈉。因此,做菜時添加了調味料,就不必再放味精,鹽也要少放。此外,餐館為保證菜品的口味,添加的味精通常較多,建議盡量減少外出就餐的次數。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和食品安全研究所公布的信息顯示,中國成年居民雞精和味精消費與身體超重有壹定的關系。雞精和味精日均消費量超過1克的人群超重和肥胖的比例為37%,而低於1克的為28%。每天攝入雞精和味精累計超過2.2克,超重風險顯著增加。
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對中國1萬名成人的飲食習慣進行了5.5年的跟蹤調查。結果顯示,與每天攝入雞精和味精量少於0.5克的人相比,攝入超過5克的人,5.5年後超重或肥胖的幾率比前者要高30%。
6、烹飪食物時的註意
烹調菜肴時,如果在菜肴溫度很高的時投入味精就會發生化學變化,使味精變成焦谷氨酸鈉。這樣,非但不能起到調味作用,反而會產生輕微的毒素,對人體 健康 不利。科學實驗證明,在70 -90 的溫度下,味精的溶解度最好。過量的味精會產生壹種似鹹非鹹、似澀非澀的怪味,食用味精並非多多益善。壹般情況下,每人每天食用味精不宜超過2克。
炒雞蛋時不要添加味精或雞精。雞蛋本身含有許多谷氨酸,炒雞蛋時壹般都要放壹些鹽,而鹽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鈉,經加熱後,谷氨酸與氯化鈉這兩種物質會產生新的物質谷氨酸鈉,即味精的主要成分,使雞蛋呈現很純正的鮮味。炒雞蛋加味精如同畫蛇添足,加多了反而不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