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頭蝠
別名:紅尾鯰魚、狗仔隊鯨、枕頭鯰魚、紅尾貓。
學名:半頭龍
科和種:泥鰍和鯰魚。
產地:廣泛分布於亞馬遜河流域。
水溫:約25℃
硬度:約5
Ph值:6左右。
食物:我喜歡吃動物飼料,尤其是小魚。
氣質:暴躁(針對小魚),其他時候溫柔。
這種魚外形美觀,細長,寬而平。嘴巴上下有六對潔白高貴的白胡子,其中壹對比較長,經常向前伸展。這種魚基本上有三種顏色:背部灰黑色,腹部雪白,尾鰭橙色。而且界限非常明顯,頭和吻部都很大,壹條白線從吻部壹直延伸到尾部,尾部和背鰭是胭脂紅,其他鰭是藍黑色,飄逸。眼眶的上部是白色的,形成壹個半圓形的白圈。成魚體長70 ~ 100厘米。
這種魚好養,養的時候需要過濾,需要單獨養。在中性或弱堿性軟水中生活良好,水溫25℃左右,有活餌、魚等餌料。它白天遊得很優雅,晚上開燈後很容易受到驚嚇而上下翻轉。傅貴鯰魚(紅尾鯰魚)-疾病預防1,出血病:病原體:初步認為是細菌感染引起的。癥狀:起初,病魚獨自在水面上遊動,頭朝上,尾朝下,嘴巴張開。當它受到輕微驚嚇時,它遊到水下,很快又浮了起來。中期,病魚在流水處聚成壹團;臨近死亡,病魚劇烈翻滾,四處遊動,頭上經常帶著汙泥。口鼻部粘膜潰瘍;鰭及鰭底出血,鰭尖輕度腐爛,體表充血、發炎;撕開皮膚,可以看到肌肉局部點狀、線狀或片狀出血;鰓絲顏色變淡,粘液增多,末端腐爛缺失。由於嚴重貧血和出血,大多數病魚的鰓都有斑點。病魚腹部腫脹,富貴貓魚肛門紅腫,腸道充血發炎,腹腔內有淡黃色或紅色腹水;部分病魚的肝、脾、腎等實質器官有不同程度的點狀出血,膽囊常腫大變色。疫情:該病主要發生在3~15 cm的苗期,流行池塘養殖和網箱養殖。五月至七月流行。水溫24~28。控制方法:(1)用濃度為1 mg/L的漂白粉或濃度為0.3 mg/L的強氯精進行全池噴灑。當天投餵魚血粉,每天每萬種魚用100克混合餌料,共5天。(2)用濃度為0.3-0.4毫克/升的魚蝦安全池連續噴灑3天;並開始以3%~5%的含量投餵魚血生6天。2.爛鰓病:病原體有待研究。癥狀和病理變化:早期,病魚鰓絲變淡,有少量腐爛,尾部和體表黑色素增多,攝食量減少,每天可見個別死魚。後期可見病魚體色發黑,鰓絲邊緣附著汙泥或餌料殘渣,大部分腐爛缺失,鰓絲數量每天急劇增加。這種疾病在四月至六月流行。防治方法:(1)外用漂白粉:濃度為1 mg/L(添加0.4~0.5 mg/L的結晶敵百蟲用於網箱養殖大鯢的處理),全池或箱內噴灑。強氯精:全池或箱內溢出0.3 mg/L(或生石灰15~20 mg/L)。(2)呋喃唑酮,內服藥:每100kg魚體重10 ~ 20g,與餌料混合,每天投餵1次,連續3天。玉菌靈:每100公斤餌料加200克藥物制成藥餌投餵,每天1次,連續3天。3.紅皮病:病原體是細菌,細節有待研究。癥狀和疫情:病魚體表局部或大部分充血、發炎。主要危害魚種,6-7月流行。防治方法:全池噴灑濃度為1mg/L的漂白粉,投餵磺胺噻唑混合餌料,第壹天每100kg魚10g,第二天至第六天減半,連續投餵6天。4.白頭白喙病:病原體是細菌。癥狀:病魚的吻部和頭部失去正常顏色,變成白色,在水中觀察時尤為明顯。該病主要危害南方鮎3日齡的濺水或高度為1~1.5 cm的南方鮎苗。防治方法:(1)將五倍子水煎劑灑滿池水,使池水濃度為2 ~ 4mg/L(2)將呋喃唑酮濺滿池水,使池水濃度為0.2-0.5 mg/L..5、白色皮膚病:病原體是細菌。患病的魚開始是白色的,然後蔓延到整個尾柄和身體的後半部分,與前半部分有明顯的區別,所以該病也叫白尾病。重病魚的尾鰭腐爛或不完整。主要危害南方鮎魚苗,體長3~6 cm,高密度時易發生。防治方法:(1)全池噴灑濃度為1 mg/L的漂白粉3~5天。(2)用2.5%鹽水和幾滴醋浸泡病魚5~10分鐘。6、印病:待研究的病原體。患病魚的體色為黑色,體表粘液明顯減少。病變位於體表和腹部兩側,少數在背部。發病初期,皮膚潰爛、充血、發炎,肌肉呈橢圓形、暗紅色斑點,如海豹,嚴重者肌肉腐爛。少數病例並發鯔魚病和爛鰓病。該病主要危害南方鮎親魚和後備親魚,無明顯流行季節。發病率與魚類的營養狀況、放養密度、魚的損傷和水質環境有關。防治:(1)肌肉註射青黴素,每公斤體重20000國際單位,用紅黴素軟膏塗抹患處。(2)掌握合理的放養密度,保持水質新鮮(定期加淡水或適當換水,每半個月左右用生石灰15 ~ 20mg/L全池潑灑)可預防該病。7.潰瘍病:病原體需要研究。病魚吻部發白,口部腫脹發白,嘴無法閉合,胡須發白或斷裂,魚兩側出現紅斑。嚴重時,紅斑處的表皮潰爛,露出肌肉。該病主要危害成年鯰魚,3-4月流行。防治方法:(1)全塘噴灑呋喃唑酮0.1~0.2 mg/L,或以5~10 mg/L的濃度浸泡病魚15~30分鐘。(2)病情較重者可肌肉註射氯黴素5mg/kg。8.腐尾病:病原為氣單胞菌。病魚從背鰭到肛門大面積潰爛,嚴重者尾鰭斷裂。該病主要危害2.5~5 cm的鯰魚苗。預防和治療方法與白口病相同。9.腸炎的病原體需要研究。病魚早期,臀鰭基部或各鰭條紅腫充血,有時肛門紅腫。幾乎所有的死魚都充血在腸道裏。主要危害成年鯰魚,尤其是吃混合餌料或吃大量腐敗魚塊的南方鮎。四月至六月流行。它可以形成與爛鰓並發癥。防治方法:(1)加強飼養管理,保持水質新鮮,不投放發黴或腐爛的餌料是預防該病的關鍵。(2)發病後,每100 kg魚體重投餵10 ~ 20g呋喃唑酮混合餌料,每日1次,連續3天;或每100 kg餌料,在餌料中加入40%的病毒靈(鹽酸嗎啉胍),每天1次,連續4~5天。投餌時用水用1 mg/L漂白粉或0.3 mg/L強氯精消毒,視情況全池或箱內撒1~3次。10,水木:病原為水木。該病主要發生在魚卵孵化階段,水溫在19以下時較為嚴重。水黴菌先在為數不多的魚卵上繁殖,然後擴散到受精卵上,把魚卵變成灰色的絨毛球,在水中觀察更明顯。應該強調對這種疾病的預防。每次孵化期間,每天用67 mg/L孔雀石綠溶液浸泡魚卵10~15秒,共2天。或者每天早晚兩次在孵化環上噴灑相同濃度的孔雀石綠溶液,直至魚苗孵化。對於輕度水黴病的魚卵,濃度為67 mg/L的孔雀石綠溶液浸泡5~10分鐘即可,傅貴鯰有壹定療效。11.粘孢子蟲病:病原體為粘孢子蟲。患病鯰魚體表有許多白色小點狀包囊。顯微鏡檢查發現大量粘孢子蟲。五月至六月流行。防治方法:用濃度為0.3~0.5 mg/L的結晶敵百蟲進行全池噴灑,視情況噴灑2~3次。12、輪蟲病:病原為輪蟲和輪蟲的種類。輪蟲寄生在鯰魚體表和鰓絲上。寄生在體表的往往集中在病魚的口、鰭等處形成壹層白雲;寄生在鰓絲上,常成群聚集在鰓絲邊緣或縫隙處,破壞鰓組織,嚴重時造成鰓組織腐爛,暴露鰓軟骨,使病魚因呼吸困難而死亡。四月至六月流行。防治方法:(1)將濃度為0.3 mg/L的硫酸銅和濃度為0.1 mg/L的硫酸亞鐵溶解混合,然後撒在整個池塘中。(2)池塘養鯰魚用魚苗0.5 mg/L,網箱養鯰魚用魚苗2 mg/L,每天噴灑壹次,連續3天。13,旋毛蟲:病原為旋毛蟲。旋毛蟲主要寄生在鯰魚的鰓絲上。嚴重感染時,鰓上粘液增多,鰓絲末端變白腐爛。該病主要危害1~2 cm的鯰魚苗,4 ~ 6月流行。控制方法與車輪病相同。14,葫蘆科:病原菌為多室南瓜。根結線蟲寄生在鯰魚體表和鰓絲上。當寄生蟲大量出現時,魚群集漂浮在水面上,不進食,體色為黑色。肉眼觀察,病魚體表和鰭上出現白色小泡,鰓絲顏色變淡,粘液增多。嚴重時,病魚體表常出現壹層白色薄膜,尤其是頭頂。高密度投餵容易發生,5-6月流行。防治方法:(1)將病魚浸泡在濃度為20 ~ 40mg/L的福爾馬林溶液中20 ~ 30min。(2)姜椒混合物:每平方米水面(深度1m)0.37克幹辣椒和0.1 ~ 0.15克幹姜,加水煮沸半小時,用藥汁潑水,每日1次,連用3天。15.固定化睫狀病:病原體為炭疽菌屬、柱後菌屬、短柱菌屬、加州圓柱菌屬和鐘形蟲屬。無柄纖毛蟲主要附著在鯰魚的體表和鰓上。嚴重時,病魚消瘦發黑,不進食,反應遲鈍。該病主要危害3~6 cm的鯰魚苗,5 ~ 6月流行。防治方法:用濃度為3 mg/L的硫酸銅浸泡病魚2小時,或全塘噴灑濃度為0.6 mg/L的硫酸銅。16.蠶盤尾絲蟲病:病原體為單殖吸蟲、錨蟲科和傅貴鉤蟲。癥狀為病魚攝食量減少,獨自在水中遊動,反應遲鈍,呼吸急促,消瘦,體色發黑。目測病魚鰓腫脹,鰓絲內粘液增多,有汙物。蠶主要寄生在鯰魚鰓上,也寄生在鯰魚體表,主要危害7~10 cm幼蟲,5 ~ 7月流行。防治方法:(1)用0.2~0.3 mg/L的結晶敵百蟲全塘噴灑。(2)用20毫克/升高錳酸鉀浸泡病魚30分鐘或用3毫克/升結晶敵百蟲浸泡65438±0小時。17,豬帶絳蟲:病原體為豬帶絳蟲。對患病魚的解剖觀察表明,胃腸內沒有食物,腸內黃色粘液較多,所以腸道內寄生有絳蟲。防治方法:根據寄生蟲的生活史和南方鮎的繁殖情況,可采取以下防治措施。(1)水蚤要清新脫俗。投餵前要經過過濾和沖洗,去除雜質和大的甲殼類動物,然後用0.03%的鹽溶液浸泡消毒,以減少或殺死絳蟲的中間宿主。(2)餵水蟲前用敵百蟲浸泡,也可降低絳蟲感染率。1 kg蚯蚓/1 g水晶敵百蟲,浸泡至蚯蚓收縮。(3)晶體敵百蟲毒餌(100 kg毒餌+60 g晶體敵百蟲)每天壹次,連續3天。18,甲殼類疾病:病原為中國蚤或鳳尾魚蚤或日本鰨。這三種甲殼類疾病通常發生在池塘南方鮎的親體中。癥狀是魚在水面上不安地遊動,不時豎起尾鰭。上述寄生蟲是用網捕法在魚的體表和鰓上發現的。防治方法:將晶體敵百蟲溶液撒滿池水,使池水濃度為0.4~0.5 mg/L. 19、營養性魚病:該病是由於餌料原料單壹,或缺乏壹定的營養物質或餌料腐敗黴變所致。癥狀是肝腫大、發黃、腹水、膽囊增大、膽汁發黑、胰腺蒼白。三月至五月流行。防治方法:投餵新鮮雜魚等動物餌料;改進餌料配方,增加維生素和礦物質添加劑的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