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川菜 蒜泥白肉

川菜 蒜泥白肉

此菜為四川名菜之壹,川菜的白肉,系用平刀片肉,故有白片肉之稱,又因選用肥瘦均勻之肉,又有勻白或雲白肉之說。 四川大小城鎮經營白肉的飯鋪很多,當年成都“竹林小餐”的白肉大師蔣海山,片肉嫻熟,刀隨手轉,刀進肉離,片完壹刀,指頭順勢推彈,肉片飛卷入盤, 猶如工刨刀推出的刨花。運刀之妙,堪稱壹絕。

“蒜泥白肉” 風靡壹時,為人們稱道,此菜要求選料精,火候適宜,刀工好,佐料香,熱片冷吃。成菜色澤紅彤彤、質地細嫩滑,味道鮮香,紅油蒜泥味極濃。食時用筷拌合,隨著熱氣,壹股醬油、辣椒油和大蒜組合的香味直撲鼻端, 肥而不膩, 使人食欲大振。

都知道蒜泥白肉是典型的川菜,誰知道它的祖籍原來是地地道道的東北。野史記述,生活在東北的滿族人曾有壹種傳統大禮叫做“跳神儀”。無論富貴士宦,其室內必供奉神牌,敬神祭祖。春秋擇日致祭後,接著就吃跳神肉。這種跳神肉,皆用豬肉白煮,不加鹽醬。煮好後,自片自食。知其禮儀者,不論相識與否,到時候皆可去吃。

宋代時,滿族人的“白肉”傳到了京城開封,市肆上也有賣“白肉”的了,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耐得翁《都城紀勝》對此已有記載。

至清代時,烹好品評家袁枚考證“白片肉”,說“此是北人擅長之菜”,並在《隨園食單》上記下了“滿洲跳神肉最妙”。

曾在江浙壹帶宦遊的四川羅江人李化楠,將“白煮肉”的烹飪方法記錄了下來,後又由其子李調元整理於《醒園錄》書中,向巴蜀父老兄弟作了介紹。

晚清時,“白肉”已開始出現在成都餐館,見諸於傅崇榘的《成都通覽》之中。但白肉加蒜泥調和滋味,則只是清末以後之事了。

這不加鹽醬而食的“白肉”,傳到四川,用壹碟麻辣香鮮的調料調味,雖然仍稱“白肉”,但卻口味殊異。就這樣,東北的滿族“白肉” 搖身變為地道的四川“蒜泥白肉” , 並且後者名蓋前者,從此,深深留在了食客的記憶之中。

川菜“蒜泥白肉”選用肥瘦相連的坐臀肉或五花肉,(傳統上選用前者),經水煮斷生、切片、卷片和涼拌而成,成菜香辣鮮美,蒜味濃厚,爽脆嫩滑,肉肥美多汁,用青瓜條將肉片卷成團,蘸著蒜泥醬汁送入口,就算多吃都不怕膩。

蒜泥白肉的做法

蒜泥白肉,風味獨特,是壹道廣受喜愛的家常川菜。和炒菜相比,做蒜泥白肉不需花過多時間掌握刀工、火候。

材料:

主料:豬腿尖肉

配料:黃瓜、蔥(切絲)

調料:蒜泥、紅醬油、辣椒油、味精少量、香油、糖、姜片、蔥段

做法:

1 、鍋中放入適量水(能沒過肉)和姜片蔥段,水滾後,將豬腿尖肉放入湯鍋中煮熟(約 8 - 10 分鐘,用筷子能插透肉);

2 、關火後將肉浸泡 20 分鐘 ;

3 、撈出肉晾涼瀝幹,切成大薄片;

4、將黃瓜洗凈切絲,蔥切絲;

5、將黃瓜絲和蔥絲放在肉片上,卷起來,擺盤;

6、將蒜泥、紅醬油(普通醬油也可)、辣椒油、味精、香油、糖兌成調料,澆在肉卷上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