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出版社歷史室 馬執斌
親愛的朋友們,當妳們數九寒冬來到朔風怒號,雪花紛飛的北國,卻能吃到新鮮的黃瓜、豆角、西紅柿的時候,妳們可曾想到,這種溫室栽培技術曾被秦始皇拿來殺人。
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故事在中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數百位學富五車的博士鴻儒是怎麽被秦始皇坑殺的呢?
兩漢之際的學者衛宏在《詔定古文官書序》中有記載。“序”中說:“秦即焚書,恐天下不從所改更法,而諸生到者拜為郎,前後七百人,乃密種瓜於驪山陵谷中溫處。瓜實成,詔博士諸生說之,人人不同,乃令就視之。為伏機,諸生賢儒皆至焉,方相難不決,因發機,從上填之以土,皆壓,終乃無聲。”衛宏生活的時代距焚書坑儒僅二百多年,他的記載壹定有口碑歷史作根據。
唐代學者顏師古在《漢書·儒林傳》註釋中說:“今新豐縣溫湯之處,號湣儒鄉。溫湯西南三裏有馬谷,谷之西岸有坑,古老相傳,以為秦坑儒處。” 顏師古所謂的“溫湯之處”,應該是衛宏所說的“驪山陵谷中溫處”,其地就是現今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驪山鎮西南的洪慶村。《太平寰宇記》上說:唐玄宗曾將坑儒谷改名為“旌儒鄉”,建旌儒廟,刻旌儒碑。如今旌儒廟和旌儒碑俱毀,但在洪慶村唐代雕刻的儒生石像還殘存著。此地有溫泉,水溫達42°C。這進壹步增加了衛宏有關秦始皇焚書坑儒記載的可信度。
衛宏有關秦始皇焚書坑儒的記載透漏出壹條寶貴的農業科技信息,那就是至遲在秦始皇時期,中國人已經發明了溫室栽培技術。
可能有人會問:衛宏的記載中並沒有出現“溫室”的字樣呀?筆者認為,冬季“種瓜於驪山坑谷中溫處”,說明秦朝人已經懂得利用自然坑谷避風保暖的性質栽培農作物了,這跟後代不用生火的、簡易的溫室相差無幾了。另外,驪山地區冬季氣溫常達零下10°C左右,就算是坑谷避風保暖,溫泉使地熱再高,如果瓜秧上面沒有任何覆蓋物,根本不能開花結果。估計衛宏記載簡略,忽視了這個細節。秦始皇時期,人們利用溫泉地熱,再搭建圍棚,形成簡易的溫室,用來種瓜,這是完全可能的。唐代詩人王建有詩曰:“酒幔高樓壹百家,宮前楊柳寺前花。內園分得溫湯水,二月中旬已進瓜。”看來,在臨潼地區到唐代人們仍然利用溫泉種瓜。
如果對秦始皇時期已有溫室的結論尚存疑慮的話,那麽,西漢時期已有溫室就毋庸置疑了。《鹽鐵論·散不足》上說:漢昭帝時(公元前86—公元前74年),富人生活奢侈,享受有“冬葵溫韭”。所謂“冬葵溫韭”,就是靠溫室栽培出來的蔬菜。《漢書·循吏傳》記載:“太官園種冬生蔥韭、菜茹,覆以屋廡,晝夜燃蘊火,待溫氣乃生。”這條記載非常明確,在官家的園田上,建有屋室,冬季白天黑夜靠燒火增加屋室溫度,用來進行蔬菜生產,作為貢品,讓皇親國戚、達官貴人享用。在西漢末期,溫室不僅用於蔬菜生產,還用於飬養珍禽異獸,栽培奇花嘉木。東晉時期前秦人王嘉的《拾遺記》上說:漢哀帝“廣四時之房,……及乎靈瑞嘉禽、豐卉殊木,生非其址。”這裏所說的“四時之房”,就是溫室。
到東漢時期,溫室栽培技術更進步了。《後漢書》記載鄧皇後在永初七年(113)的壹個詔令中,提到當時宮室用“或郁養強熟,或穿鑿萌芽”的辦法來栽培蔬菜,生產“不時之物”。所謂“郁養強熟”,就是在溫室地下掏火道來加溫,類似北方農村的火炕,這種方法比在屋室裏燒明火提高溫度要先進得多。所謂“穿鑿萌芽”,就是挖掘土坑,利用坑內溫度高於地表溫度的原理,進行蔬菜的催芽育苗,類似今天的陽畦,這種方法成本較低。
到宋元時期,溫室栽培出現兩項創新技術──黃化栽培和唐花技術。
北宋大詩人蘇東坡有“青蒿黃韭試春盤”的詩句。韭菜原本是綠色的蔬菜,蘇東坡怎麽說“黃韭”呢?原來黃韭是韭菜采用黃化栽培技術的產物。對於這項創新技術,元代《王禎農書》中有詳細記述:“至冬,移(韭)根藏於地屋蔭中,培以馬糞,暖而即長,高可尺許,不見風日,其葉黃嫩,謂之韭黃。比常韭易利數倍,北方甚珍之。”王禎告訴我們,韭黃的栽培,就是利用溫室和馬糞釋放的熱量加溫的技術。這比在屋內或火道內燒火增溫的辦法簡單易行,而且成本低廉。過去,北方冬季蔬菜緊缺,黃化栽培技術對解決冬季蔬菜供應有壹定幫助。至今,這種技術仍然廣泛應用於韭黃、蒜黃等蔬菜生產。
南宋時期,都城臨安附近東西馬塍的花農發明壹種花卉促成栽培技術,稱唐花術。花農們根據花卉生活習性,采用人工方法控制花卉的發育,使花朵的開放盡隨人意,這在花卉栽培史上,是壹項重要的突破。宋代周密在《齊東野語》中詳細記載了這項創新技術。他寫道:“凡花之早放者,名曰堂花。其法以紙飾密室,鑿地作坎,緶竹置花其上,糞之以牛溲、馬尿、硫黃,盡培溉之法,然後置沸湯於坎中,少候,湯氣熏蒸,則扇之以微風,盎然盛春融淑之氣,經宿則花放矣。若牡丹、梅、桃之類,無不然。……余向留東西馬塍甚久,親聞老圃之言如此。”這裏所說的“紙飾密室”,是半地窖式的溫室,即采日暖又借地溫,再加沸湯熏蒸,地溫和氣溫並增,使花卉栽培完全置於人工提供的立體氣候中,充分地體現了人類改造自然和控制植物生長的主觀能動作用。
民間傳說,武則天稱帝後,命令百花嚴冬開放,為她慶賀。屆時眾花俱開,唯牡丹不從。武則天大怒,把牡丹貶到洛陽。帝王的淫威,征服不了性格耿直,不畏強暴的牡丹。但是,南宋花農巧施唐花術,卻使牡丹在寒冬臘月服服貼貼地綻放。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真像周密贊嘆的那樣──創造了“侔造化,通仙靈”的奇跡。
自漢至唐,溫室栽培技術僅供皇室貴族享用。聖明的君主和清廉的官吏,都認為溫室栽培過於糜費擾民,不主張發展。那時候,溫室栽培規模很小,數量很少。經過勞動人民不斷積累經驗,不斷改造創新,到明清時期,溫室栽培技術得到推廣,已經成為正常的農事。據明代學者劉侗、於奕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記載,北京右安門外南十裏的草橋已經是“唐花之鄉”了。楊士聰著的《玉堂薈記》記上說:“京師花卉瓜果之屬,皆穴地溫火而種植其上,不時澆灌,無弗茂盛結實,故隆冬之際,壹切蔬果皆有之。”
明清時代的溫室有三種:第壹種是簡易的地窖式溫室,沒有加溫設施,只靠地窖的良好保溫性能和馬糞發酵釋放的熱量來保證蔬菜的正常生長,是比較廉價的。第二種是地窖火暄式溫室,有苗床,床下為火坑,可燒火加溫,壹般也用馬糞壅培。第三種是立土墻開紙窗火暄式溫室,苗床、火坑與第二種溫室壹樣,只是東、北、西三面立土墻擋風,南面按傾斜式油漆紙窗。這樣,可以改變地窖不見風日的缺點,既可以充分利用太陽能,又可以燒火加溫,是當時最先進的溫室。
據《大不列顛百科全書》記載,西歐最早的溫室栽培出現於17世紀,名為“綠色的房屋”。美國到1880年才有溫室栽培。日本擁有溫室栽培技術大約是在1830至1840年間,因為當時的溫室使用的覆蓋材料是油紙,故稱“紙屋”。從世界範圍看,我國的溫室栽培技術領先世界17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