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培養季?
根據平菇的生物學特性以及當地的氣候和栽培設施。在華北地區,如果使用塑料大棚,除嚴冬酷暑外,都可以安排生產。壹般在春秋兩季栽培。
2.養殖場所的選擇和消毒?
室外栽培是目前栽培平菇的主要方法。溫暖、避風、陰涼的地方可以提供適合平菇生長的小氣候,半蔭涼的地方更適合平菇生長,但連續遮蔭(如大樹下遮蔭)會嚴重阻礙平菇的生長發育。
栽培地點的選擇條件是:壹是靠近水源、便於排水的地方,滿足浸草和噴水的需要;二是選擇土壤肥沃、腐殖質豐富、土質疏松的地方,便於邊境栽培和出菇;第三,宜選擇避風、向陽、半向陽的陰涼處,以利於平菇的發生和生長。
北方栽培平菇通常采用塑料大棚,有利於保溫保濕。塑料溫室最好建在林地或果園,或者房屋或田地的前面或後面。為了營造半陰半陽的生態環境,壹些藤蔓植物(如絲瓜等。)可種植在溫室外爬上溫室屋頂遮陽,也可覆蓋草簾、玉米稭稈之類,營造半陰的遮陽環境。
塑料大棚內,床壹般為高床栽培,寬100cm,高10~15cm,長1.5~7.0m,床間距40 ~ 50 cm。在使用床之前,
3.栽培技術要點
(1)培養基的制備
平菇可以直接用生料栽培,也可以用後發酵料栽培,還可以用熟料栽培。不同的培養方式有不同的培養料準備。
①稻麥稭稈原料準備:稻麥稭稈可用於栽培長料或短料平菇。從栽培理論和實踐來看,短料優於長料。原因是材料短,表面積大,不僅有利於吸水,而且基質結構致密,有利於保溫保濕、菌絲生長、覆土作業和出菇時的噴水管理。
A.預濕:首先將稻麥稭稈粉碎,然後切成3~5cm。如果加入玉米芯,要粉碎過篩15mm,然後浸泡。浸泡的目的是使材料吸收足夠的水分,降低基體的pH值,初步軟化,便於操作。泡水的方法壹般是泡在池子裏(先挖個坑,用塑料布墊起來),每天踩幾次草。首先可以用1%石灰水浸泡6~12小時進行堿化消毒,然後用清水浸泡降低pH值,也可以邊噴灑邊攪拌。重復多次後,可以用攪拌機大力拍打濕潤。飼草的浸泡標準應是自然排水後含水量達到70%~75%。判斷方法是收緊草料後以折線滴水為宜。
b、預發酵:基質預濕後,如果溫度穩定在20℃以下,可直接栽床。如果溫度高於23℃,通常需要進行預發酵,以防止因床播後草預發酵引起的溫度升高而影響菌絲體的生長。前發酵的目的是消耗壹些可被競爭性混合菌利用的可溶性物質,減少混合菌的汙染。二是利用高溫殺滅雜菌和害蟲,同時去除脂肪基質,軟化稭稈,增加基質的致密性。三是調整含水量和pH值。具體做法是搭建寬1.5m、高1m的料堆,待料溫升至60℃以上時,保持12~24小時,然後翻堆。隔壹天再翻堆壹次,再過1~2天,就可以散堆調節水分,調節pH值到6~7,在床內播種了。
(2)巴氏殺菌:首先將稻麥稭稈(越新鮮越好)粉碎,切成3~5cm,然後將經過15mm篩選的5~10%玉米芯混合,浸泡數日,瀝幹水分,使物料含水量達到70%~75%,pH值為6.5~7.0,放入淺盒中。並保持約12小時,然後迅速升溫至50℃~55℃並保持24小時,以促進嗜熱微生物的生長繁殖,使堆肥具有更好的選擇性。然後將堆肥溫度冷卻至25℃。淺盒消毒的可以直接播種,床架消毒的可以快速轉移到畦上撒播。
(3)熟料培養法:將配制好的含水量為70-75%,pH值為6-7的培養料直接裝袋滅菌。預發酵培養物也可以裝袋滅菌。壹般會在100℃滅菌12小時以上。如果是高壓滅菌,可以在15kg/cm2保持3小時。
(2)撒播
使用原料、前發酵料或後發酵料進行培養時,鋪床前要檢查含水量和pH值是否符合要求,即含水量70-75%,pH值6-7。同時,做好預濕、消毒和藥物殺蟲工作。
床料必須平整和壓實。軟菌床往往導致水分流失,溫度升高,不利於菌絲定殖和生長。所以平整飼草其實是栽培技術的關鍵。
播種方式可以是層播或穴播。每平方米使用幹草20 ~ 25公斤,每平方米使用2~3瓶(袋)。穴播時,打碎成雞蛋大小的塊,穴深5~8cm,穴距約10cm。采用梅花穴播。適當增加播種量,有利於加快菌絲生長速度,提早出菇。播種後立即覆蓋預先濕潤、消毒、不滴水的舊麻袋(壹般壹層就夠了),或草簾或壹層顆粒狀土壤,厚度為1cm。有條件的話可以用無紡布。
床上的覆蓋物要經常保持濕潤,防止床失去水分。蓋上麻袋和草簾,為了保持濕潤,可以直接在上面噴水。另外,箱式栽培也要用麻袋覆蓋,保持水分。
(3)真菌生長管理
如果用箱式播種熟料栽培,接種後可直接進入棚內培養細菌。溫濕度的調節是播後發菌期的中心環節。如前所述,平菇菌絲生長階段,要求堆溫為22℃~28℃,最好為25℃,培養基含水量為70~75%,空氣相對濕度為85~90%。如果采用原料或預發酵料進行培養,料溫應控制在20℃~25℃。根據發酵原理,高濕度、高緊實度往往難以升溫。如果床床是沙土,容易滲水吸水,加上材料松散,材料含水量不足,往往會導致溫度升高,壹定要註意。另外,溫度較高時,最好對培養料進行預發酵,同時將料鋪得略薄或小面積建床,可有效防止堆溫過高。溫度較低時,可不進行預發酵,直接鋪料播種,料層略厚,可防止料溫過低,從而促進菌絲生長。如果物料溫度接近30℃,可以掀開蓋子,間斷打幾個冷卻孔,加強夜間通風降溫。
播種後20天內,壹般不噴水或少噴水。當菌株已經萌發、定殖並伸展到培養基的1/2時,可以適當噴水。如果菌絲生長旺盛,說明水適宜。不要每天噴水誘導菌絲衰退。另外,在菌絲體的生長代謝過程中,會有壹部分代謝水滲透到培養基中。噴水後,必須在料單上沒有明水後再覆蓋。畦埂栽培還可以間接輔以水灌溝。
(4)覆土
當菌絲接近充滿培養料時(床緣培養或箱式培養),可以覆土。塑料栽培壹般在菌絲生長3~5天後即可脫袋覆土。
覆土是平菇栽培的重要環節,有利於促進菌絲的扭結,保持菇床溫暖濕潤,為子實體的生長發育提供充足的水源。壹般來說,在純培養條件下,無論菌絲多麽旺盛,不覆土都很難形成子實體,這是土著細菌的固有特性。
①覆土的選擇:各種含腐殖質的鄉村土壤都適合做覆土材料。有條件的可以選擇腐殖土和泥炭土二合壹的混合土,增加平菇產量。堿性土壤、粘性土壤、缺乏腐殖質的貧瘠土壤或單壹泥炭土都不適合做覆土。
②覆蓋方法:平菇覆蓋土的pH值必須調整到5.5~5.7,含水量調整到36~37%。用手揉搓土粒,使土粒變扁但不碎不粘為宜。覆蓋厚度為2.5~4.0cm,每100m2耕作面積需要5m3土壤。
覆土後,3~5天菌絲可爬進土層。當菌絲爬進土層時,適當增加通風,防止菌絲白長。
(5)蘑菇管理
覆土約15~20天後,即可出菇。在形成原基前噴壹次重水,然後通風2~3天。然後減少通風量。當土層中形成蘑菇芽時,可適當噴些水,保持土層濕潤。不要噴太多的水,這樣多余的水會流入料中,影響菌床的蘑菇生長。
平菇的溫度範圍為12℃~25℃,最適溫度為15℃~18℃。當溫度低於4℃或高於30℃時,不產生蘑菇。在適宜的溫度下,出菇快、整齊、迅速,出菇潮的壹般間隔為10天至12天。
出菇期需要90%左右的空氣相對濕度,空氣濕度低不利於出菇。蘑菇即使破土而出,也往往無法正常發育,變得僵硬。
平菇屬於好氧菇,溫室栽培,特別註意通風。當出現大量子實體時,要增加通氣次數,延長通氣時間。除了及時通風外,還要對大棚墻體進行永久通風,防止時而關閉,時而夜間開啟,否則不利於子實體的生長發育。菇棚通風良好,長菇柄短而粗壯,壯而有力,產量高,質量好。
(6)收獲和收獲後管理
蘑菇長到成熟時,菇蓋呈鐘形不卷回,菇褶呈灰色,表面膜未破,不開傘即可采收。采收時,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抓住菇體下部,輕輕扭動,松開後再往上拉。註意不要松開周圍的小蘑菇芽,以免影響退潮的蘑菇。收獲後,菌床上留下的洞穴要及時用細土填平,以利於恢復菌絲生長和二超菇的出菇。收獲後,應將殘留的蘑菇和菌渣清除,不要留在菌床上,以免腐爛後引起病蟲害。第壹個潮菇收獲後,在菇床上噴水,補充培養期的管理。20-25天後,即可收獲第二次潮菇,壹般可使用第三次潮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