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農場的選擇條件
成蚌養殖場應選擇風浪相對平靜、潮流平緩、地勢平坦、多沙少泥(含沙量為70% ~ 90%)的中低潮區;海水的比重是1.010 ~ L.025,最理想的比重是1.012 ~ 1.020。流速為40~100厘米/秒。
二、全壟播種
1,播種季節:
播種季節根據秧苗的個別規格變化很大。白苗,壹般在4-5月播種;中苗大部分在5438年6月+2月播種,有的地方由於天氣寒冷等原因,推遲到第二年春季播種;大苗通常在產卵前播種。
2.調配:
整個堤防工程主要是在靠近港灣道和潮下帶的堤邊用芒草築堤,防止文蛤苗流失。堤寬30 ~ 40厘米,高約25厘米。大的灘塗也要用芒草圍起來,分成幾塊,方便管理。然後把堤上的石頭、雜物撿起來,用沙子把窪地填平,把堤整平。如果路堤較軟,必須開挖排水溝,以防止該區域被淹沒。最後在播種苗前壹周,用漂白粉(15公斤/畝)或茶籽餅(8公斤/畝)潑壟,殺死敵人和有害生物。
3.播種方法:
播種秧苗有兩種方法:幹播和濕播。
(1)幹播:當低潮到達甘露時,將文蛤苗從停在陸地上的運秧車上卸下來。播種幼苗時,要求播種均勻,防止堆積。如果漲潮了,就不可能繼續播種幼苗或者如果播種沒有完成,就要把文蛤幼苗卸下來浸泡在水中,直到下壹次漲潮。
白苗因為個頭輕,容易被潮水卷走,所以常用這種方法播種。
(2)濕播:濕播是指在退潮出堤前,用船將文蛤苗運到標記的土地上,在標記的區域內均勻播種。播種應在低潮或緩潮時進行,以免文蛤苗流失。
濕播法增加了播種時間,提高了工效,提高了文蛤幼苗的成活率,但播種不均勻。這種方法只適用於中、大苗。
4.播種密度:
育苗密度直接影響文蛤的生長速度和產量。如果播種密度過高,文蛤生長緩慢;播種密度過稀,栽培面積得不到充分利用,單位面積產量低。因此,掌握適宜的播種密度是十分必要的。播苗量取決於個體蚌的大小、潮間帶的高低、底質條件等因素(表19-6):個體蚌大,成活率高,可以少播;在低潮帶,文蛤幼體攝食時間長,生長快,同時天敵較多,文蛤幼體受害率高,應適當多播;硬底料成地穩定性好,還可以組播。
此外,還應根據海域餌料生物的數量和流速酌情增減。
第三,培養管理
俗話說“三苗,七管。”搞好栽培期的管理是保證增產的重要措施。
1,遷移:
遷移的主要目的是轉移養殖的潮帶,分散養殖密度,促進生長。
(1)苗大稀植:播種苗的潮帶較高。養殖6-7個月後,個體顯著增加,攝食量增加,養殖密度相對過密;同時,文蛤的體質逐漸增強,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強。因此,應移至低潮區放養,適當降低養殖密度,以加速文蛤的生長。
(2)分季節移栽,提高文蛤苗成活率:根據泥層保溫性好、冬季文蛤苗不易凍死、沙埂蓄水量大、溫度低、夏季不易枯死的特點。隨著季節的不同,可以移植到不同的地點,提高成活率。可以采用收割移栽的方法。
(3)加速母蚌產後體能的恢復,移植促進生長:母蚌產卵排卵後,由於體能較弱,對環境因素的適應能力較差,容易死亡。因此,在繁殖季節到來之前,應將親貝移植到低潮帶、餌料豐富、風平浪靜的地點,以恢復其體質,加速其生長。
2、防止災害、敵人傷害:
嚴重威脅文蛤的自然災害主要是洪水和臺風。在易受臺風侵襲的土地上,要爭取在臺風季節到來之前收割或移植到安全地帶;在被淹沒的土地上也應采取類似的措施;對於還沒來得及收割移植的災民,壹定要及時救助,清除覆蓋堤岸的泥沙,收集丟失的文蛤,減少損失。
文蛤的天敵生物及其防治措施如上所述。在養殖期間,要經常殺蟲,減少損失。
3.加強日常管理:
文蛤苗播完後,要經常在堤內巡管,檢查文蛤苗是否丟失,文蛤的生長速度和成活率,敵人的危害,以便及時補苗或采取相應措施。同時,還要疏通溝渠,填築堤,修堤壩。尤其是新育成的親蚌,體質較弱,大多漂浮在堤面上。如果人為踩踏,死亡率更大。因此,繁殖季節過後,應加強管理或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