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是這樣的。近日,在陜西Xi,壹位顧客在賽格商場巴努火鍋店嘔吐時,點了壹份18元的薯片。整盤菜上桌的時候,只有五片薄片,引起了熱議。甚至有網友稱之為“火鍋刺客”。
2月23日,巴努發表道歉。道歉聲明說其實是少量,Xi安店的價格是9元。嗯,我喜歡再提壹個熱搜,高贊評論:“多好的火鍋店啊,妳可以搶,但是他把它切了給妳吃。”
眾所周知,企業道歉有兩種方式:壹是我錯了,對XX原因(多為管理失誤)造成的問題深表歉意;第二,我們在尋求xx的解決方案,秉承XX的初心,秉承XX的原則,嚴格把控,為大家提供更好的產品或服務。
基本上第壹條是最容易被罵的,要麽是因為被吐槽,要麽是因為被認為沒有誠意,甚至是愚弄大眾。巴努的道歉聲明被罵,再次證明了這壹點。
只是第二個,關註度低,被認為是無關場景。其實這種決心“洗心革面”“痛改前非”的表達,當然有裝腔作勢的嫌疑,但仔細看看還是有意義的。
讓我們仔細看看巴努道歉聲明中的“第二條”。有兩點值得關註:“堅持產品主義”和“堅持客戶至上的初心”。這兩點有什麽特別之處?乍壹看真的沒什麽,但是只要對這家企業過去的宣傳有所了解,就會發現這其實就是巴奴的“賣點”和“特長”。
如果接觸到這兩個熱搜話題,事情就變得有趣了。喊著“產品主義”成了“火鍋刺客”,“堅守客戶初心”被客戶吐槽“明明可以搶”。是不是巴努過去的“賣點”有點滯銷?
今天,讓我們好好談談。
“產品主義”
說到巴努的“產品主義”,套用魯迅先生的話,世界上沒有“產品主義”。說多了就會有“產品主義”。
公開報道顯示,出生於河南安陽的巴奴創立於2001,2009年進入鄭州市場。那個時候,把海底撈推上神壇的《海底撈妳學不會》這本書還沒有出現,但海底撈就是巴努需要“回頭看”的存在。
海底撈:巴努的“白月光”
如果對手太強,他會先向對手學習,但用巴努創始人杜的話說,學了三年也沒有成為第二個海底撈。我們做什麽呢只能另辟蹊徑,如果學不會,也許可以反方向做。
2012,為了尋找差異化生存之道,杜找人重整戰略,正式將“巴努火鍋”更名為“巴努毛肚火鍋”,並高呼“服務不是巴努的特色,毛肚和菌湯才是”正所謂:“三年學而未知,壹旦反其道而行之,天下皆知。”就這樣,巴努開啟了海底撈的“碰瓷”之路。
海底撈靠“服務”走出圈子,巴奴用“產品”講故事。於是,本應是餐飲業底線的產品,變成了高級的“產品主義”,成為巴努的標簽。它從來沒有說過自己是“服務型”的海底撈,它成了“服務型”的代言人。
哪裏有產品主義,哪裏就有服務主義。海底撈既然名在前面,服務主義就是“前身”,就是1.0版的餐飲形態,產品主義就是“後浪”,就是2.0版的餐飲形態。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多麽完美的商業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