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角原產於哪裏?
中國菱角1。栽培歷史與現狀菱角,古稱邵、傅,又叫黑芋頭,南方叫馬蹄、板栗。學名(Helehat為tubero sa Ashulus)在古代將其列為水生水果,明代王在《群房譜》中將荸薺、荸薺、荷花、虎杖分別歸入食用、瓜果類。菱角在紹興有著悠久的歷史。《後漢書》記載:“王莽末年,南方饑,人入野田挖其殼而食。”南方以江浙為主產區,浙江以紹興、嵊縣、諸暨為主產區。可見紹興在2000年以前是廣泛種植的。在紹興歷史上,荸薺的種植分布很廣。據解放後統計,以建湖、安昌、閆濤、朱莉為最多,面積達5000多畝,60年代收購量高達13萬多噸。當地農民通常在種植前種植水稻,在種植後種植荸薺,最晚的種植日期是秋季開始。如果能及時早種,產量就高,晚種,產量就低。立冬前後,采挖嫩荸薺,平均畝產20-25噸,高度可達30噸以上。二、荸薺的主要特征和經濟價值荸薺為黍,屬於莎草科。在地面上,異常莖叢生,細長管狀,中空,有節,無葉。花穗像拳頭壹樣聚集在莖的末端。這些花是棕色的。果實為地下鱗莖,重約10至20克。鱗莖頂部有壹個長約1 cm的主芽,周圍有3-4個側芽。紹興菱角有大紅袍和子午皮兩個品種。前者酥脆,水分豐富,宜生吃或加工成水馬蹄鐵罐頭。後壹種肉比較硬,水分少,但是澱粉含量高。適合加工成馬蹄粉,潔白晶瑩,滑嫩細膩,堪比藕粉、菱角粉,被海外華人稱為“三元狀元”。多用作夏季糕點和冷飲的配料。荸薺性寒滑,味甘涼,有平中益氣、開胃消食、清熱止渴的功效。紹興民間用甘蔗老翁煮菱角,是清火解毒的良藥,適用於咽幹、咽痛、消化不良、大便幹燥等。每逢農歷新年,紹興農村還用菱角燒蓮藕加紅棗,俗稱“富貴”,以求來年吉祥之意。每100克荸薺可食部分含蛋白質65438±05克,脂肪0.65438±0克,糖2克,熱量9千卡及鐵、磷、鈣等微量元素。,所以適量食用可以充饑,有益健康。三、適宜條件和栽培技術在栽培管理方面,紹興農民選擇主芽完整的大園作為種子。育種苗床必須用河泥覆蓋4?英寸。按照2英寸左右的株距將種子播入苗床,頂芽朝上。播種後搭棚遮蔭,早蓋晚收。移栽前十天,苗長到3-4寸時,去棚裏煉苗。移栽前給田地深施肥,然後每畝種3000-4000株。移栽時水要淺,1寸左右,旺盛分蘗期灌水深達2-3寸。停止灌溉,直到寒露。收獲季節是從冬天開始到春天開始。紹興農村冬天的收獲叫冬摸,春天的收獲叫春摸。我經常用鐵鋤頭挖,用手挑。由於荸薺生長深度不同,經常壹次采不到,所以有“呆子以荸薺為基”的說法。為了保持荸薺的品質,采收時挑出嫩籽和破皮,用土堆在室內土上。高度和寬度不得超過3英尺,樁面四周用泥封好,防止風幹、凍結、受熱、變質。這樣可以保存到第二年的4、5月份,還有壹些種子按照這種方法保留到育苗。近年來,紹興菱角種植面積銳減。目前只有閆濤和貝約零星種植,其余只是零星種植。全縣年種植面積約900畝,總產量約200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