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添加了哪些不宜多吃的食品添加劑?

添加了哪些不宜多吃的食品添加劑?

誤區壹:食品中添加的有害物質都是食品添加劑。

近日,九部委公布了食品中可能添加的非食用物質名單。本來是想明確什麽是食品添加劑,什麽是非食品物質,結果卻適得其反,被人們誤稱為“非法食品添加劑”名單。我哭笑不得地想,列這樣壹個“非食用物質”的清單,不是很可笑嗎?有人可能明天給蛋糕加水彩,後天給面粉加石灰粉,後天給辣椒粉加紅磚粉...犯罪的創意層出不窮,那麽這個列表難道不會擴展到包括數千種非食物物質嗎?

其實食品添加劑是壹個專有名詞,指的是國家允許在食品中使用的那些物質。很多人對添加劑印象不好,因為他們把非法添加到食品中的東西和食品添加劑混為壹談。不妨做個測試:

下列哪種物質不是食品添加劑?(您可以選擇多個)

a甲醛b吊白塊c蘇丹紅d工業石蠟e三聚氰胺

丙酸鈣敵敵畏山梨酸鉀亞硫酸鹽過氧化苯甲酰

上述選項中,A、B、C、D、G都是非食用物質。用甲醛泡海鮮,用碳酸氫鈉漂白粉條,用蘇丹紅染辣椒油,用工業石蠟打磨水果,都是國家明令禁止的。因為它們根本不屬於食品添加劑的範疇,對人體健康肯定是有害的。就像人不能用顏料做飲料,不能用墻漆給蛋糕上色壹樣。三聚氰胺自然不是食品添加劑。本來應該是做家具貼面和塑料碗的材料。將其添加到食物中,可以說是壹種不可思議的驚人的“創造力”。古今中外都沒有在食品中添加三聚氰胺的記錄,所以不可能有這樣的食品添加劑。

那些非食用物質,無論在食品中添加多少,都是違法的。食品添加劑就不壹樣了,只要不是超量或者超範圍使用,都是合法的。比如糖果中添加國家允許的食用色素,只要含量不超標,就不違法。除非科學研究發現其有新的毒性反應,否則政府部門會改變其使用限量或將其從食品添加劑名單中刪除。所以記者從三聚氰胺完全誤解了食品添加劑的基本概念。

誤區二:有些品牌宣稱不含添加劑,所以比其他品牌好。

壹位食品專家斷言,“沒有任何食品添加劑的加工食品不可能是優質安全的食品”。——現代社會,這並不過分。但是,我們也會看到壹些好品牌的食品在商場打出廣告:“本產品不含防腐劑。”"這種產品不含人造色素。""這種產品不含香精。"消費者被感動了,覺得更健康,就欣然購買。

其實這只是壹種商業宣傳的手段。它利用了消費者對食品添加劑的無知,讓人誤以為只有這個牌子不含某些添加劑,其他牌子都有。這往往涉嫌不正當競爭。比如方便面,水分很少,長期存放不需要添加防腐劑。做這種宣傳,其實是壹種誤導性的“廢話”。

根據2008年6月實施的《食品添加劑衛生標準》,我國食品添加劑分為22類,***1812,其中添加劑290種,香料1528種,加工助劑149種,膠基劑55種。全球食品添加劑年銷售額超過6543.8+06億美元。現代食品加工很難完全離開防腐劑。壹種食品即使聲稱不含防腐劑,也未必不含抗氧化劑;即使聲稱不含色素,也不代表不含香精,更不代表不含乳化劑、增稠劑等其他添加劑。

誤區三:沒有添加劑的食品壹定更安全。

很多時候,如果沒有合適的添加劑,加工食品只會更不安全。以方便面為例。油放在空氣中十幾天就會有辣味,而油炸方便面的保質期是半年,不會有臭味。為什麽?因為裏面有抗氧化劑。油在空氣中氧化是理所當然的事。如果不努力遏制氧化問題,產生大量有害健康的氧化性物質,吃的價值何在?

除了方便面,所有含油量高的食物都必然會轉向抗氧化劑。什麽鍋巴、薯片、小麻花、蘭花豆,甚至還有壹些餅幹、曲奇、餡餅...超市裏的那些油性產品,如果不添加抗氧化劑,會變質好幾個月。

比如那些放在超市很久的果脯、泡菜,沒有糖、鹽這兩種“天然防腐劑”的幫助,就會被細菌、黴菌破壞。但是現在人們知道吃太多的鹽和糖對健康不好。所以低糖的果脯和低鹽的鹹菜只能求助於合成防腐劑。比如孩子喜歡吃的果凍,也必須添加防腐劑。不然它的含糖量低,水分那麽多,怎麽能在常溫下存放這麽長時間?

所以,食品添加劑不能在不該加的時候亂加,該加的時候也不能加。畢竟食品安全才是最重要的。微生物時刻準備著和我們爭奪食物中的營養物質,空氣中的氧氣時刻準備著讓食物中的營養物質氧化變質。正如很多專家所說,完全沒有添加劑的加工食品非常少見,不太讓人放心。

誤區四:添加劑只是商家用來欺騙消費者的。

為什麽現代食品工業離不開食品添加劑?因為消費者對食品的外觀質量、口感質量、方便性、保存時間提出了嚴格的要求。沒有添加劑,很難想象食品能長時間保持愉悅的狀態,也很難想象消費者能吃到安全的食品。超市敢賣壹兩天就會發黴或者腐敗的產品嗎?廠家敢賣幾天後會變色變味的產品嗎?就算敢賣,消費者願意買嗎?

如果消費者拒絕購買新鮮的原料,自己制作食品,還要求食品保存時間長,色澤美觀,口感極佳,那就只能和食品添加劑相處了。——沒有付出代價就沒有滿足的欲望。想要省事、方便、過癮,往往要付出壹定的代價。與其說是商家欺騙消費者,不如說是消費者壹味追求“開袋就吃”的便利。

因此,我們應該冷靜地接受食品添加劑,肯定其對食品的安全性、美味性和方便性的貢獻,但消費者應避免過分追求口感、顏色和味道的誤區,接受食品的天然特性,仔細閱讀包裝上的成分,從而明智地選擇食品。

至於那些根本不是食品添加劑的有害物質,只要添加到食品中,就應該受到法律的嚴懲。希望未來法律對這類事件的界定應該達到“危害公眾安全”的定罪層面,而不僅僅是“制造假冒偽劣產品”的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