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孔雀舞哪個民族的

孔雀舞哪個民族的

孔雀舞,是我國傣族民間舞中最負盛名的傳統表演性舞蹈,流布於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瑞麗、潞西及西雙版納、孟定、孟達、景谷、滄源等傣族聚居區,其中以雲南西部瑞麗市的孔雀舞(傣語為"嘎洛勇")最具代表性。

相傳壹千多年前傣族領袖召麻栗傑數模仿孔雀的優美姿態而學舞,後經歷代民間藝人加工成型,流傳下來,形成孔雀舞。

①孔雀舞起源

傣族的歷史悠久,從公元1世紀,漢武帝開發西

傳統孔雀舞南後就與內地在經濟和文化等方面壹直保持往來。東漢時,傣族首領多次派遣使者率表演樂舞、魔術、雜技者到洛陽獻藝。由此可見,傣族的樂舞文化早在兩千年前已有相當高的水平。

在傣族人民心目中,"聖鳥"孔雀是幸福吉祥的象征。不但許多的人們在家園中飼養孔雀,而且把孔雀視為善良、智慧、美麗和吉祥、幸福的象征。在種類繁多的傣族舞蹈中,孔雀舞是人們最喜愛、最熟悉,也是變化和發展幅度最大的舞蹈之壹。

傣族民間傳統的孔雀舞有著很長歷史,並被納入了宗教的禮儀之中。孔雀舞雀舞是傣族人們最喜愛的民間舞蹈,在傣族聚居的壩區,幾乎月月有"擺"(節日),年年有歌舞。在傣族壹年壹度的"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趕擺"等民俗節日,只要是盡興歡樂的場所,傣族人民都會聚集在壹起,敲響大鑼,打起象腳鼓,跳起姿態優美的"孔雀舞",歌舞聲中呈現出豐收的喜慶氣氛和民族團結的美好景象。

②孔雀舞地區分布

孔雀舞的分布地區較廣,上部阿裏三部,中部衛藏四翼,下部朵甘思六岡,都有表現孔雀的民間舞蹈。由於各地地理環境、風俗習慣的不同,孔雀舞的表演形式、風格特點、技巧難度、歌詞大意、音樂風格亦有差異。為了說明各地孔雀舞的區別,現借用幾種不同的孔雀舞加以比較和研究。

孔雀舞,傣語稱作“嘎洛湧”和“嘎楠洛”,可以獨舞、雙人舞或三人舞進行表演。它是傣家人最喜愛的有著古老傳統的廣場表演性舞蹈,廣泛流傳於傣族聚居區。其中,尤以瑞麗跳的孔雀舞較為精彩,也較為普及,幾乎每個村寨都有跳孔雀舞的高手,甚至還有以跳孔雀舞為生的職業藝人。這種孔雀舞,主要模仿孔雀飛奔下山,漫步森林,飲泉嬉水,追逐嬉戲以及拖翅、曬翅、展翅、開屏、飛翔等動作。這些動作有著嚴格的程式和要求:每個動作之前有起式,完了後有收式;有固定的步法、位置圖及固定的動作組合;

每個動作組合又有固定的鼓點伴奏。瑞麗傣族孔雀舞以單人舞為主,也有雙人孔雀舞。舞者以男性居多。架子孔雀舞的舞蹈語匯尤為豐富,有“飛跑下山”、“林中窺看”、“漫步森林”、“抖翅”、“點水”等惟妙惟肖模擬孔雀神態的動作。

③孔雀舞發展

傳統的孔雀舞,過去都由男子頭戴金盔、假面,身穿有支撐架子外罩孔雀羽翼的表演裝束,在象腳鼓、 鑼、鑔等樂器伴奏下進行舞蹈。舞蹈有嚴格的程式,其中有豐富多樣、帶有寓意的手形與各種跳躍、轉動等舞姿,伴隨著優美的"三道彎"軀體造型,塑造孔雀"林中窺看"、"漫步森林"、"飲泉戲水"和"追逐嬉戲"等神態和自然情景。雖然由男子表演的傳統孔雀舞動作偏於剛健、挺拔少有陰柔之美,但流暢的舞姿與模擬孔雀的優美造型往往令觀者沈醉,而忽略了表演者的性別。

為傣族舞蹈伴奏的重要樂器是"象腳鼓",在傣族,從3、4歲的幼兒到古稀老人,沒有不會擊打象腳鼓的。象腳鼓的高級演奏者,不單純只是打鼓的樂師,同時必定是壹名優秀的舞者。

因為傣族舞者所能呈現出的表演水平與鼓手的演奏關系密切。作舞之前舞者和樂師壹般沒有合練,完全靠相互之間的感覺進行默契的配合與表演。擊鼓樂師因熟諳舞蹈,會依舞者水平的高低選擇和不斷變換鼓點的節奏、速度,以至引導舞者亮出高難絕技。在恰當場合,樂師也會參與到舞蹈中來,用手的指、掌以及用拳、肘、頭、腳各部位,敲打出各種摹仿自然界多種音響的鼓聲技藝高超者,壹槌下去,鼓音之長可以將中式上衣的扣襻全部解開,再擊壹槌,又可將扣襻全部扣上。樂師有時身跨長約80公分小象腳鼓,邊擊鼓邊進行舞蹈。他們的舞姿靈活、歡快,跳躍性強,是青年男子表現個人鼓舞水平和技藝的極好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