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菇芽管不斷分枝伸長,形成單核菌絲。性別不同的單核菌絲結合(質配)後,形成雙核菌絲。雙核菌絲在隔膜上有鎖狀聯合。雙核菌絲借助於鎖狀聯合,不斷進行細胞分裂,產生分枝,在環境適宜的條件下,無限地進行生長繁殖。
在子實層中,雙核菌絲頂端產生擔子,其遺傳物質進行重組和分離,形成四個擔孢子。孢子成熟後,從菌褶上彈射出來,完成壹個生活周期。由於平菇栽培的種類繁多,作為生產者來說要能從外觀簡單區別常見的種類,以避免產銷不對路。所以,本文也主要從外觀上簡要介紹平菇幾個常見的栽培種類的形態特征。
①菌絲體。人工栽培的各個種菌絲體均白色,在瓊脂培養基上潔白、濃密、氣生菌絲多寡不等。
糙皮側耳和美味側耳:氣生菌絲濃密,培養後期在氣生菌絲上常出現黃色分泌物,從而出現“黃梢”現象。不形成菌皮。
平菇含豐富的營養物質,每百克於品含蛋白質20—23 克,而且氨基酸成分種類齊全,礦物質含量十分豐富。
中醫認為平菇性溫、味甘。具有驅風散寒、舒筋活絡的功效。用於治腰腿疼痛、手足麻木、筋絡不通等病癥。 平菇中的蛋白多糖體對癌細胞有很強的抑制作用,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
中文名
平菇
別名
側耳、北風菌、秀珍菇
拉丁學名
Pleurotus ostreatus
界
真菌界
門
擔子菌門 Basidiomycota
快速
導航
形態特征
生長環境
品種分類
栽培技術
病蟲害防治
營養價值
植物學史
食物營養成分
不同名稱
英文名稱: oyster mushroon 平菇,在生物分類學中隸屬於真菌門擔子菌綱傘菌目側耳科側耳屬,學名:[Pleurotus ostreatus(Fr.)Kummer],中文商品名:平菇。地方名:北風菌、蠔菌等。其是栽培廣泛的食用菌。
形態特征
平菇屬於四極性異宗結合的食用菌。平菇的生活史與許多高等擔子菌相似,由子實體成熟產生擔孢子。擔孢子從成熟的子實體菌褶裏彈射出來,遇到適宜的環境長出芽管,初期多核,很快形成隔膜,每個細胞壹個較平坦有序而濃密,無“黃梢”現象,長滿數日後易出現老的菌皮,菌皮較緊而硬。
平菇
白黃側耳等廣溫種:氣生菌絲少於前三種,生長平展,無“黃梢”。長滿斜面後極易形成菌皮,菌皮柔軟,富有彈性,很難分割。
平菇
②子實體。側耳屬各個種子實體的***同形態特征是:菌褶延生,菌柄側生。從分類學上鑒別不同種的主要依據是寄主、菌蓋色澤、發生季節、子實層內的結構和孢子等。
糙皮側耳和美味側耳:菌蓋直徑5~21厘米,灰白色、淺灰色、瓦灰色、青灰色、灰色至深灰色,菌蓋邊緣較圓整。菌柄較短,長1~3厘米,粗1~2厘米,基部常有絨毛。菌蓋和菌柄都較柔軟。孢子印白色,有的品種略帶藕荷色。子實體常樅生甚至疊生。[1]
佛羅裏達側耳:菌蓋直徑5~23厘米,白色、乳白色至棕褐色。且色澤隨光線的不同而變化。高溫和光照較弱時呈白色或乳白色,低溫和光照較強時呈棕褐色。樅生或散生。菌柄稍長而細,常基部較細,中上部變粗,內部較實,且富纖維質的表面,孢子印白色。白黃側耳及其他廣溫類品種:子實體3~25厘米,多10厘米以上,蒼白、淺灰、青灰、灰白色,溫度越高,色澤越淺。樅生或散生,從不疊生。有的品種菌柄纖維質程度較高。低溫下形成的子實體色深組織致密,耐運輸。
平菇
鳳尾菇:子實體大型,8~25厘米,多10厘米以上,菌蓋棕褐色,上常有放射狀細紋,成熟時邊緣呈波狀彎曲,菌肉白色、柔軟而細嫩,菌蓋厚,常可達1.8厘米甚至更多。樅生或散生,或單生。菌柄短粗且柔軟,壹般長1.5~4.0厘米,粗1~1.8厘米。
生長環境
①營養。平菇可利用的營養很多,木質類的植物殘體和纖維質的植物殘體都能利用。人工栽培時,依次以廢棉、棉籽殼、玉米芯、棉稈、大豆稭產量較高,其他農林廢物也可利用,如木屑、稻草、麥稭、玉米芯等。
平菇
②溫度。菌絲生長不同種的菌絲生長溫度範圍和適宜溫度不完全相同,多數種和品種在5~35℃下都能生長,20~30℃是它們生長***同的適宜溫度範圍,低溫和中低溫類品種的最適生長溫度為24~26℃,中高溫類和廣溫類品種的最適生長溫度為28℃左右,鳳尾菇的最適生長溫度25~27℃。
③濕度。菌絲體生長的基質含水量以60%~65%為最適,基質含水量不足時,發菌緩慢,發菌完成後出菇推遲。生料栽培,基質含水量過高時,透氣性差,菌絲生長緩慢,同時易滋生厭氧細菌或黴菌。出菇期以70%~75%為最適,大氣相對濕度在85%~95%時子實體生長迅速、茁壯,低於80%時菌蓋易於幹邊或開裂,較長時間超過95%則易出現爛菇。在生料栽培中,常采取偏幹發菌,出菇期補水的方法,以保證發菌期不受黴菌的侵染,並保證出菇期足夠的水分以供出菇。
④空氣。平菇是好氣性真菌,菌絲體在塑料薄膜覆蓋下可正常生長,在用塑料薄膜封口的菌種瓶中也能正常生長。而在壹定二氧化碳濃度下菌絲較自然界空氣中正常二氧化碳含量下生長更好。就是說,壹定濃度的壹氧化碳可刺激平菇菌絲體的生長,但是,子實體形成、分化和發育需要充足的氧氣。在氧氣不足,二氧化碳濃度過高時,不易形成子實體。
平菇
⑤光。平菇菌絲體生長不需要光,光反而抑制菌絲的生長。因此,發菌期間應給予黑暗或弱光環境。但是,子實體的發生或生長需要光,特別是子實體原基的形成。此外,光強度還影響子實體的色澤和柄的長度。相比之下,較強的光照條件下,子實體色澤較深,柄短,肉厚,品質好;光照不足時,子實體色澤較淺,柄長,肉薄,品質較差。
⑥酸堿度(pH值)。平菇菌絲在pH值3.5~9.0範圍內都能生長,適宜pH值5.4~7.5。在栽培中,自然培養料和自然水混合後,基質的酸堿度多在6.0~7.5,正宜平菇菌絲生長。但是,實際栽培中,常加入生石灰提高酸堿度到pH值7.5~8.5,以抑制黴菌和滋生,確保發菌。
⑦其他。平菇子實體生長發育中對空氣中壹氧化碳、硫化物、乙炔等不良氣體敏感。當空氣中這些物質的濃度較高時,子實體停滯生長、畸形甚至枯萎。此外,還對敵敵畏過敏,在菇房使用敵敵畏殺蟲後,子實體會向上翻卷形成“雞爪菇”。[1]
營養
平菇屬木腐生菌類。菌絲通過分泌多種酶,能將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素及澱
粉、果膠等成分分解成單糖或雙糖等營養物,作為碳源被吸收利用,還可直接吸收有機酸和醇類等,但不能直接利用無機碳。平菇以無機氮(銨鹽、硝酸鹽等)和有機氮化合物(尿素、氨基酸、蛋白質等)作為氮源。蛋白質要通過蛋白酶分解,變成氨基(不同性別)酸後才能被吸收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