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先看《清稗類鈔·飲食類二》壹書中饅頭條稱,饅頭,壹曰饅首,屑面發酵,蒸熟隆起成圓形者。無餡,食時必以肴佐之。後漢諸葛亮南征,將渡瀘水時,土俗殺人首祭神,亮令以羊豕代之,取面畫人頭祭之。饅頭名始此。
元末明初人羅貫中所著的《三國演義》中,對諸葛亮與饅頭的關系倒有新說。第九十壹回《祭瀘水漢相班師,伐中原武侯上表》是這樣介紹的:卻說孔明班師回國,孟獲率引大小洞主酋長及諸部落,羅拜相送。前軍至瀘水,時值九月秋天,忽然陰雲布合,狂風驟起;兵不能渡,回報孔明。孔明遂問孟獲,獲曰:此水原有猖神作禍,往來者必須祭之。孔明曰:用何物祭享?獲曰:舊時國中因猖神作禍,用七七四十九顆人頭並黑牛白羊祭之,自然風恬浪靜,更兼連年豐稔。孔明曰:吾今事已平定安可妄殺壹人?遂自到瀘水岸邊觀看。果見陰風大起,波濤洶湧,人馬皆驚。孔明甚疑,即尋土人問之。土人告說:自丞相經過之後,夜夜只聞得水邊鬼哭神號。自黃昏直至天曉,哭聲不絕。瘴煙之內,陰鬼無數。因此作禍,無人敢渡。孔明曰:此乃我之罪愆也。前者馬岱引蜀兵千余,皆死於水中;更兼殺死南人,盡棄此處。狂魂怨鬼,不能解釋,以致如此。吾今晚當親自往祭。土人曰:須依舊例,殺四十九顆人頭為祭,則怨鬼自散也。孔明曰:本為人死而成怨鬼,豈可又殺生人耶?吾自有主意。喚行廚宰殺牛馬;和面為劑,塑成人頭,內以牛羊等肉代之,名曰饅頭。
據說,蠻人當時很感謝諸葛亮的恩德,還在當地給他立了生祠,四時享祭,皆呼之為慈父而聯系其征戰過程中祭風破操的史實,諸葛亮兼有巫師的角色,人們將人頭祭與他聯系起來不無道理。
諸葛亮是饅頭(即包子)的發明者按照正史去考證:《事物紀原》載:稗官小說雲:諸葛武侯之征孟獲,人曰蠻地多邪術,須禱於神,假陰兵以助之。然蠻俗必殺人,以其祭之,神則助之,為出兵也。武侯不從,因雜用羊豕之肉,而包之以面,像人頭以祠,神亦助焉,而為出兵。後人由此為饅頭。
正史《三國誌》也有記載:諸葛亮平蠻回至瀘水,風浪橫起兵不能渡,回報亮。亮問,孟獲曰:‘瀘水源猖神為禍,國人用七七四十九顆人頭並黑牛白羊祭之,自然波浪平靜境內豐熟。’亮曰:‘我今班師,安可妄殺?吾自有見。’遂命行廚宰牛馬和面為劑,塑成假人頭,眉目皆具,內以牛羊肉代之,為言‘饅頭’奠瀘水,岸上孔明祭之。祭罷,雲收霧卷,波浪平息,軍獲渡焉。
明人郎瑛在《七類修稿》中也記有:饅頭本名蠻頭,蠻地以人頭祭神,諸葛之征孟獲,命以面包肉為人頭以祭,謂之‘蠻頭’,今訛而饅頭。孟獲在歷史上確有其人,系蜀漢時建寧(今雲南曲靖)人。彜族首領。劉備死後,他曾和建寧豪強雍]起兵反蜀,數為諸葛亮所敗,曾被七擒七縱,後仕蜀,為禦史中丞。
自諸葛亮以饅頭代替人頭祭瀘水後,饅頭就以儺食品的身份出現,作為祭享的陳設之用。晉束晰《餅賦》:三春之初,陰陽交至,於時宴享,則饅頭宜設。說的是初春,冬去春來,萬象更新,冬屬陰,夏屬陽,春初是陰陽交泰之際,祭以饅頭,為禱祝壹年之風調雨順。不過,那時候的饅頭都是肉餡的,而且個兒很大。很長壹段時間饅頭與饅首稱謂通用。
晉以後,有段時間,饅頭稱作餅。凡以面揉水為劑,中間有餡者都稱為餅。以面蒸而食者曰‘蒸餅’又曰‘籠餅’,即今饅頭(《名義考》)。
唐之後,饅頭形態開始變小,有稱作玉柱、灌漿的。
饅頭走入民間成為食用點心後,就不再做成人頭形狀。因為包有餡,於是就又稱作包子。宋人王浴堆嘁碲蹦甭肌芳怯校喝首詰日,賜群臣包子。包子後註曰:即饅頭別名。看來包子在當時是很有身價的食品。
唐宋之後,饅頭也有無餡者。《燕翼詒謀錄》今俗屑面發酵,或有餡或無餡,蒸食之者,都謂之饅頭
不管有餡無餡,饅頭壹直擔負祭供之用。《居家必用事類全集》中記有多種饅頭,並附有用途:平坐小饅頭(生餡)、蛹飴頭(生餡)、臥饅頭(生餡,春前供)、捺花饅頭(熟餡)、壽帶龜(熟餡,壽筵供)、龜蓮饅頭(熟餡,夏供)、葵花饅頭(喜筵,夏供)、毯漏饅頭(臥饅頭口用脫子印)。由此看來,在宋元時期,饅頭包子可以混稱,而且已經成為民間食品,但主要還是用作祭祀之用的儺食品(有關資料見《考吃》)。
直至清代,饅頭、包子的稱謂才開始分家。北方壹般將無餡的蒸食稱為饅頭,有餡者稱為包子,而南方則稱有餡者為饅頭,無餡者也有稱為大包子的。時至今日,饅頭與包子的稱謂仍然很亂。北方之無餡者,有的稱作饃、卷子、花卷。南方有餡者,也有稱作面兜子、湯包的。不管怎麽樣,現實有餡無餡的饅頭或包子都與諸葛亮當初創制的饅頭相距十萬八千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