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第壹瓶幹白、幹紅的創始人,他在“西風東漸”下,不斷追隨國際潮流的腳步,記錄與國際主流的行業融合之旅;
從黃河故道到河北沙城、河北昌黎、新疆鄯善、寧夏玉泉營、甘肅黃羊河,是他倡導科研與生產相結合,不斷引進國際知名釀酒葡萄品種,帶動了經濟的活躍;
是他在年過七旬的情況下依然堅持自己的終身事業,參與翻譯和編纂了OIV(國際葡萄與葡萄酒組織)的三部權威經典著作及其他相關文本,積累了上百萬字,是中國葡萄酒行業與國際接軌的重要文獻;
這壹切都是由壹位88歲的老人郭其昌聯系在壹起的,他是葡萄酒行業的領軍人物。2007年2月的壹個下午,北京的氣溫與去年同期不同。當記者坐在這位慈祥的前輩面前時,感受到了壹種平和與包容。對於自己的終身事業,老郭說:“我只是參與了新中國酒業幾十年的發展,自己身體力行。”
壹部獻給事業的60年人生歷程,壹本代表新中國酒業進程的生動史書,寥寥數語,瞬間將極致的輝煌化為平靜。1946年夏天,畢業於上海大同大學化工系的郭其昌回到了青島老家。在抗戰勝利後日本投降,國民政府接管敵方財產的混亂階段,找對口工作相當困難。經人介紹,郭其昌到青島市工業清潔委員會負責考察。
作為當時壹個有理想的年輕人,他想的是如何為這個已經千瘡百孔的國家服務。所以,郭其昌經常對父母念叨:“我是學化工的,整天就是數數抄抄。時間長了,我會忘記我學過的東西。”在他的敦促下,郭其昌在銀行工作的父親幫助他在壹家化工廠找到了壹份工作。
找到對口工作的郭啟昌下定決心:好好工作,學點有用的東西。但是壹個突如其來的變故改變了這個年輕人未來的命運。由於當時生產條件有限,廠裏年久失修的管道慢慢泄漏出氯氣,參與補漏工作的郭其昌嚴重受損,不得不回家休息。不久,時任青島啤酒廠廠長的朱梅到郭其昌家拜訪,問他:“我們廠也符合妳的專業。妳願意和我壹起試試嗎?”於是郭其昌在1946的冬天去了青島啤酒。勤快肯幹,朱梅主任很重視這個小夥子,打算創造機會讓他得到更好的鍛煉。酒廠接收新酒廠後,朱梅派郭啟昌管理。
郭其昌就這樣踏入了酒業,人生從此轉折。當時中國只有7家酒企在經營,年產量為115.8噸,而這7家酒廠中有5家是外國人建立的。面對落後的國民經濟和繈褓中的酒業,郭其昌感慨:“酒業需要大發展!”解放後,新中國萬象更新。此時,年輕的郭其昌對中國葡萄酒行業的感情與日俱增。
1954的春天,註定讓郭其昌永遠難忘。青島市公安局市南分局的兩名工作人員找到他,在拒絕其他人後告訴他:“有壹項政治任務需要妳的配合。三天提供幾箱香檳,不要出差錯,三天取貨。請努力。”
滿懷對黨組織和人民的無限忠誠,郭其昌迅速組織老工人分成兩班,晝夜不停地工作。作為負責人的郭其昌沒有回來。當他累的時候,他蹲在桌子上。第四天壹大早,壹車香檳按時保質送到,然後他就放心了。
半個月後,有人告訴了他事情的經過。“國際和平會議在日內瓦召開,周總理帶著這批香檳率團與會,在記者招待會上受到外賓的高度贊揚!”周總理回國後,直接將香檳命名為國宴用酒。但由於酒廠的車間和設備的限制,當時的葡萄酒產量並不大。輕工業部向周總理匯報這壹情況時,周總理批示:“工廠小,妳們可以建得大壹點!”
“能夠在關鍵時刻為國爭光,是我進入葡萄酒行業後最大的鼓舞,也成為我熱愛這個行業的開始。”得到周總理的首肯,郭其昌靜不下心來,開始暗暗下定決心,“壹定要在酒業上有所作為,為國爭光。”
此時,已經熟悉釀酒領域的郭其昌,已經成為國家培養的青年專家。1957年2月被輕工業部派往越南河內酒廠,幫助提高產品質量,開發新產品。胡誌明主席向郭其昌頒發了獎章和證書。回國後,郭其昌心情忐忑:“這次外援讓我清楚地認識到,我可以在這項事業上有所作為,為國爭光。”上世紀50年代,每年的葡萄收購是最頭疼的事,因為大家都關心自己的種植和釀造。
雖然當時的釀酒業已經意識到沒有葡萄就沒有酒,沒有好葡萄就釀不出好酒。然而,在當時,葡萄質量的確定並沒有科學依據。所謂的好葡萄,不容易爛,含糖量高。對品種沒有基本要求,不容易買到合適的葡萄。
郭其昌從單純的釀酒工作走向了科研與生產相結合的道路。1957年底結束對越南的技術援助後,被輕工業部糖酒工業管理局通知調到新成立的發酵工業科學研究所。作為唯壹從事酒精研究的國家級科研機構,發酵工業科學研究所聚集了秦含章、熊子樹等壹大批新中國釀酒界的標誌性人物。
1958來到新建的發酵所後,郭其昌被分配到果酒集團工作,擔任項目負責人。在研究所裏,郭其昌有條件查閱了許多專業資料,他進壹步體會到:“酒的品質在於葡萄,後天在於手藝。”因為專業是化工,所以沒學過葡萄種植。郭其昌為盡快提高國內葡萄酒生產的質量水平煞費苦心。
在領導的授權下,郭其昌與兩家葡萄種植科研單位簽訂了為期五年的合作協議。經該所上報輕工業部,批準為輕工業部重點科研項目“釀酒葡萄優良品種選育”。從那時起,該研究所每年進行大約200種不同的實驗。從1959到1968 * * 16選出了改良品種。1966年開始文革,1969年發酵房遷到江西,第壹次實驗就停在這裏。
但郭其昌壹直沒有放棄對葡萄種植的努力。1972青年工業部下達了“高品質白蘭地和威士忌的研究”項目,郭其昌是在北京的負責人負責該項目的實施。以前壹些熟悉的人,尤其是壹些酒廠領導和栽培科研人員,紛紛來北京找他聊天。在和大家的接觸中,他有了壹個大膽的想法,壹起舉辦葡萄酒合作會和葡萄種植合作會,這個提議得到了大家的壹致同意。
在他的倡議下,1974 65438+2月19 -24在煙臺召開了“葡萄酒及釀酒葡萄品種研究技術合作會”。來自全國20個省市98個單位的146名代表。若幹年後,這次會議的重要性被評價為:“它為釀酒業的形成和各地葡萄的種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愛琢磨,善於打破常規”是郭其昌幾十年職業生涯的真實寫照。隨著對葡萄栽培越來越重視,郭其昌發現,用國內最常見的葡萄與野生葡萄、麝香葡萄雜交得到的釀酒葡萄品種並不理想。
郭其昌“繞道十幾年”的感受最直接的體現是在1975年的廣交會上。郭其昌在詳細考察了很多進口葡萄酒後,很郁悶地發現“別人家葡萄的品種都是傳統和地域特色很強的釀酒名優品種。”從此,加強國內釀酒葡萄的區域開發成為他多年來壹直呼籲並積極倡導的事情。此外,細心的郭其昌還發現了壹個與當時國內葡萄酒行業發展方向不同的趨勢,即國際葡萄酒生產國都以幹型葡萄酒為主,像美國這樣的新興葡萄酒國家也經歷了從甜味到幹味的市場演變過程。
郭其昌在廣交會上的所見所聞讓他深受感動。經過仔細調研,他通過發酵所向中央匯報,希望完成我國葡萄酒由甜變幹的科研項目。在詳細的數據論證和前瞻性的產業形勢分析之前,國家很快通過了這個項目的申報,並在1975正式下達了科研任務,任命他為國家項目負責人。
回憶起當時的情況,郭其昌說:“項目本身對我來說並不難。關鍵是要說服下面的人。”在當時,幹葡萄酒的研發是壹個科研項目。郭其昌並沒有僅僅把這個影響產業進程的實驗放在實驗室裏,而是走上了科研與生產相結合的工業實驗之路。
1979年中國第壹瓶桂圓幹產於沙城,1981年獲得國家金獎,徹底說服了當時不服氣的人。榮譽並沒有阻止郭其昌。幹白研制成功後,他在河北昌黎開始了幹紅的研制,並於1983研制成功。
上世紀80年代,在中國的葡萄幹酒沙漠裏,郭其昌經常遇到有人喝了壹口幹葡萄酒,卻只留下“酸”的評價的情況。消費者對鑒賞的無知,使得幹紅、幹白的出現並沒有立即被市場接受,但令他欣慰的是,“當年參與幹白、幹紅開發項目的20多名年輕人,如今都成為了葡萄酒行業的技術骨幹。在很多人的共同努力下,國內的葡萄酒行業可以逐漸與世界接軌。”"在中國不容易釀造幹葡萄酒."面對很多人對幹葡萄酒口感的不理解,為什麽在國內技術人員還只是在努力提高甜酒釀造技術的時候,郭其昌卻前瞻性的提出了幹葡萄酒行業發展的新方向?
當記者拋出這個問題時,口若懸河的郭其昌猶豫了壹會兒。他想了壹會兒,說:“妳幹這行得愛壹行。既然進入了這個行業,就要盡力承擔好責任,為這個行業的發展挺身而出。我的職業生涯基本都是圍繞新中國酒業展開的,能參與其中非常光榮。”
對“參與其中”感到欣慰、謙虛善良的郭其昌,兩次提到同樣的話。聽到這裏,記者似乎明白了此行最大的價值,那就是當所有人都在談論郭其昌對酒業的貢獻時,有關方面更看重見證新中國酒業的不斷進步。被業界推崇,不是因為郭其昌的科研成果和行業領袖的地位,而是因為他樸實而堅定的職業情懷。持之以恒的體驗,讓人不禁為之折服。
壹件小事足以為郭其昌60年“做壹件事,愛壹件事”的生涯做出最好的註解,那就是1949-1979年的葡萄酒產量、全國商品量、全汁量表出爐了。
文革結束,郭其昌壹家已隨所在單位全部遷往江西宜春。此時,他正在河北沙城酒廠從事輕工業部重點科研項目“幹白葡萄酒新工藝研究”。因為沒有時間整理壹大堆數字,他每年都把收到的相關廠家的統計數據壹壹保存。雖然沒有任何部門要求做壹個行業的統計這種復雜的項目,但考慮到未來研究的需要,他仍然為之努力。
短暫的春節假期,對宜春的郭家人來說,最溫暖的事就是全家人坐下來幫忙統計,在銀行工作了壹輩子的80歲老父親處理匯總換算。因為統計的數據非常多,用了三個春節才把沒有電腦的表做出來。
這張普通的統計表是郭其昌出於對行業的熱愛和多年來對統計數據的不懈關註而編制的。統計表,凝聚了壹家三代人的心血,如今已是國內葡萄酒行業的珍貴文獻。但以推動中國酒業發展為終生行為準則的郭其昌,晚年繼續努力,親自參與翻譯、編撰OIV等三部權威經典著作及相關文本,總計數百萬字。“我去年剛搬了新家,現在正在逐步整理過去的筆記,看看有沒有我過去錯過的東西。”88歲的郭其昌靜靜地坐在北京的新家裏,仍然在思考關於葡萄酒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