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英文參考文獻土炒白術[湘雅醫學詞典]
炒白術是白術的炮制品。白術在唐代就已經炒熟了。參見《外國臺灣的秘密》。白術。是白術的幹燥根莖。菊科的[1]。炒白術表面杏黃色,土粉細膩,有土香味[1]。白術味苦甘,性溫,屬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用於脾虛食少,腹脹腹瀉,痰飲,頭暈水腫,自汗,胎動不安。土炒白術,借助土氣,助脾健脾止瀉,用於脾虛食少,泄瀉便溏,胎動不安[1]。
4.當地炒白術的加工方法在唐代,有煮黃法(“千斤方毅”)和當地炒制法(“外臺秘笈”)[1]。
宋代有烘、炒黃、方泡飯、梁方泡飯後炸糠、梁方、醋泡(盛濟宗錄)、燜烤(太平惠民和記方)等加工方法[1]。
元代采用“將黃芪、石斛、牡蠣、麩皮炒至黃色,去余藥,只用白術”(丹溪心法)的方法[1]。
明代又增加了蜜煎、水煮、綠豆煎(普濟方)、附子、生姜、醋煎(奇效方)、釀酒(外科原理)、制乳(孟優)、黃泥拌米糠九蒸曬幹(正誌準則)和鹽水煎。而且對其炮制目的有多種解釋,如“瀉胃火生用,益胃炒土”(《醫學概論》);“麩炒利濕,凈土炒健胃”(醫宗精髓);“人奶滋潤之,亦制其性”(《孟優》);“怕其燥者,用蜂蜜水炒之,怕其滯者,用姜汁炒之”(本草宣彤)等等[1]。
清代增加了炒枳實加水漬(《秉本草》);水煎香附,湯煮紫蘇、薄荷、黃芩、肉桂(《本草》勾元),酒浸九次,蒸九次,曬幹(《本草綱目》),燒藏(《本馮靜元》),桔皮汁制(《醫學民俗學》)[1]。
目前主要的加工方法有土炒和麩炒[1]。
白術片的制備方法: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用水洗凈,充分濕潤,切成厚片,晾幹,篩去雜物[1]。
土炒白術的加工方法是:先將土放入鍋中,中火加熱,炒至土有彈性,放入白術片,炒至土粉均勻掛在白術表面,取出,篩去土粉,放涼[1]。
每100kg白術片用25kg[1]廚土。
5炒白術的特征:白術不規則粗大,表面黃白色或黃棕色,粗糙不平,中間色暗,散在放射狀紋理和棕黃色點狀油室,周邊灰褐色或灰黃色,有皺紋和瘤樣突起[1]。固體,香,甜,微辛,嚼起來微黏[1]。
炒白術表面杏黃色,土粉細膩,有土香味[1]。
6白術的性味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版):苦、甘、溫。脾胃經。
神農本草經:“苦而溫。”
《別錄》:“甘,無毒。”
《藥性論》:“味甘辛,無毒。”
《本草綱目》:“從太陽、少陰、足陽明、太陰、少陰、厥陰諸經入手。”
本草:“入心、脾、胃、三焦、四經。”
7白術功效與主治《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版):健脾益氣,燥濕利濕,止汗安胎。用於脾虛食少,腹脹腹瀉,痰多,頭暈水腫,自汗胎動。
中醫大辭典:白術能健脾益氣、燥濕化痰、利水止汗[2]。主治脾胃虛弱、厭食、消化不良、腹脹、腹瀉、痰多頭暈、水腫、黃疸、濕痹、尿痛、自汗、胎動不安[2]。
中醫大辭典:白術具有健脾益胃、燥濕和中、安胎的功效。治療脾胃虛弱、食欲不振、神疲乏力、腹瀉、痰飲、水腫、黃疸、濕痹、尿痛、頭暈、自汗、胎氣不安。
中藥:白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主脾虛,神疲乏力,厭食,腹脹,便溏,水瀦留,小便不利,水腫,痰飲眩暈,溫熱痹痛,氣虛自汗,胎動不安。
白術主要用於健脾燥濕,利水消腫,用於痰飲,水腫,風濕痛[1]。如五苓散,治四肢水腫,小便不利;《傷寒論》桂苓豬肝湯治療痰飲、脾虛、心悸;治療風濕痛的白術附子湯(金匱要略方論)[1]。
土炒白術,借助土氣,助脾健脾止瀉,用於脾虛食少,泄瀉便溏,胎動不安[1]。如理中丸(脾胃學說)(李東垣十種醫書)(李東垣十種醫書)(李東垣十種醫書)、附子理中丸(太平惠民和濟方);治療脾虛厭食的大健脾丸(古今醫學體系全集);以及胎動不安的千金保胎丸(婦科玉尺)[1]。
麩炒白術能解燥,入脾增強健脾消脹的功能[1]。用於脾胃不和,運化異常,食欲不振,脘腹脹滿,神疲乏力,表虛自汗[1]。如治療脾虛氣滯、脘腹脹滿的支竹丸;以及脾氣虛、中氣郁滯的補中益氣湯(脾胃散);治療氣虛自汗的玉屏風散(世界名醫有效治療藥方)[1]。
《神農本草經》:“治寒濕痹,肌滯,拘攣,黃疸,止汗,除熱,消食。”
《別錄》:“主風於體,頭暈頭痛,目水,痰多水多,風水自膚至膚而脹,心下驟滿而吐霍亂,益腰臍間血,益津液,暖胃,消谷而食。”
《藥性論》:“治頑風、痢疾多年、胸痛、飲食失調、開胃消痰、祛寒熱、止瀉、悅主面、駐顏、消腫止嘔、腹冷痛、嘔吐泄瀉、胃虛寒瀉。”
唐本草:“利小便。”
《日華子本草》:“治諸風病,五株七傷,空調腹脹,補腰膝,除痰,控水理氣,利小便,止惡心嘔吐,筋骨無力,嗜氣。女冷病,暖病,山嵐打嗝,除了煩長肌肉。”
醫學淵源:“燥濕益燥,和中益氣,溫中益氣,去脾胃濕熱,去胃熱,健脾胃,入飲食,和胃,生津,控肌熱,四肢困倦,目不睜,懶動久坐,不思飲食,止渴安胎。”
高力:“祛濕通絡,調理脾胃。”
王:“調中益脾,補肝風虛,主舌,食之嘔吐,胃脘痛,身重,心口急痛,心水脹滿,脈沖為病,急性逆氣,臍腹痛。”
《本草補》:“有汗則止,無汗則發。可消虛化痰。”
8炒白術的炮制作用白術的生品主要以健脾燥濕、利水消腫為主,用於痰飲、水腫、風濕痛[1]。如五苓散,治四肢水腫,小便不利;《傷寒論》桂苓豬肝湯治療痰飲、脾虛、心悸;治療風濕痛的白術附子湯(金匱要略方論)[1]。
土炒白術,借助土氣,助脾健脾止瀉,用於脾虛食少,泄瀉便溏,胎動不安[1]。如治療脾虛泄瀉的理中丸(脾胃學說)、附子理中丸(太平惠民和濟方菊)(李東垣十種醫書);治療脾虛厭食的大健脾丸(古今醫學體系全集);以及胎動不安的千金保胎丸(婦科玉尺)[1]。
9 .白術的炮制研究。白術主要含揮發油(約65438±0.5%),主要成分為蒼術酮和蒼術素。白術的另壹個活性成分是內酯類化合物[1]。
9.1對化學成分的影響(1)白術炮制後揮發油含量下降,煎煮後揮發油下降很多[1]。從色譜圖中可以看出麩炒品的成分有所增加,尤其是內酯成分的含量有所增加[1]。因此認為白術的炮制不僅是為了降低揮發油的作用,也是為了改變化學成分[1]。這壹結果提示,生品含揮發油較多,可用於燥濕,炒品可緩解其燥性,內酯或其他成分可用於和胃或助消化[1]。
(2)另據報道,與生品相比,麩炒和蒼術的揮發油比例和折光率增加,但比旋光度下降(炒土明顯下降)[1]。
(3)通過TLC和GC-MS對白術炮制前後的揮發油進行對比分析,發現炮制後不僅揮發油含量降低,而且其成分也有所下降[1]。
(4)采用高效液相色譜法對白術生品和四種炮制品中白術的含量進行了分析、測定和比較。結果表明,不同的炮制方法和時間對白術ⅲ[1]的含量有壹定的影響。其中,輕炒麩和焦炒麩的炮制品中蒼術ⅲ的含量增加,可能是由於白術中所含的蒼術酮不穩定,遇熱、遇光易分解產生蒼術ⅲ [1]。炒白術和麩炒白術中的蒼術素ⅲ含量降低,可能是由於。
溫度過高時,白術三會脫水轉化為白術壹[1]。可見麩炒白術中蒼術ⅲ的含量高於生白術,其中炒黃麩的含量最高[1]。這種有效成分可以作為研究炮制質量的可行參考指標[1]。
(5)也有報道白術揮發油的折光率在炮制前後變化不大,認為白術揮發油的性質變化不大[1]。白術不同炮制品作用不同,不僅與揮發油含量的變化有關,還與其他成分的變化有關[1]。
9.2對藥理作用的影響藥理實驗表明,生白術和炒白術對離體兔腸活動均有雙向調節作用,生白術作用強於炒白術[1]。壹般認為白術經麩炒或土炒後能健脾潤燥[1]。
10土炒白術的貯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