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氣候幹燥,養陰精是冬季養生的重要內容。最好多吃些大白菜、銀耳、木耳、枸杞、梨、獼猴桃等食物,以補充陰液。最好少吃辣稠的,燒烤,油炸的,平時註意多喝水,避免上火。飲食應以溫性為主,如糯米、狗肉、羊肉、大棗、桂圓、芝麻、韭菜等。,並少吃冷飲、海鮮等寒涼食物。可以多吃些堅果,如核桃、榛子、松子、栗子等。
羊肉燉蘿蔔可以作為菜品的首選。更適用於腰膝酸軟、困倦乏力、腎虛陽痿、脾胃虛弱者。其次是炒蘑菇(香菇、平菇),能健胃化痰散寒,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更適合高血脂患者食用。
其實冬天除了食補,還有很多傳統的養生方法,比如咬著牙,洗個幹澡,揉揉肚子,艾灸等等。日常生活中可以做到,對身體很有好處。尤其是艾灸,可以艾灸保健穴位:足三裏、中脘、關元、氣海。還可以在肚臍上放壹些鹽,艾灸肚臍,也就是神闕穴,對補益元氣非常重要。
除了以上,立冬還需要註意什麽?
多吃主食,適當吃點羊肉、鵪鶉、海參。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稱為產熱營養素。因此,冬季應適當增加主食和油脂的攝入,保證優質蛋白質的供應。狗肉、羊肉、牛肉、雞肉、鹿肉、蝦、鴿子、鵪鶉、海參等食物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脂肪,產生大量的熱量。中醫認為益腎壯陽,溫中溫下,益氣生血,禦寒效果最好。
怕冷與缺鈣、缺鐵有關。人怕冷和身體攝入某些礦物質少有關。比如,人體中鈣的含量可以直接影響心肌、血管、肌肉的彈性和興奮性;血液中缺鐵是缺鐵性貧血的重要原因,常表現為低產熱、低體溫。所以,補充富含鈣、鐵的食物,可以提高身體的禦寒能力。含鈣食物主要有牛奶、豆制品、海帶、紫菜、貝殼、牡蠣、沙丁魚、蝦等。含鐵食物主要是動物血、蛋黃、豬肝、大豆、芝麻、黑木耳、紅棗。
海帶和紫菜可以促進甲狀腺素的分泌,產生熱量。有壹種甲狀腺分泌物叫甲狀腺素,它能加速體內許多組織和細胞的氧化,增加機體的產熱能力,增強基礎代謝率,加速皮膚的血液循環,禦寒禦寒,而含碘的食物能促進甲狀腺素的分泌。富含碘的食物有:海帶、紫菜、發菜、海蜇、菠菜、大白菜、玉米等。
動物肝臟和胡蘿蔔可以增加抗寒能力。寒冷的氣候導致人體維生素代謝發生明顯變化。增加維生素A和維生素C的攝入,可以增強耐寒能力和對寒冷的適應能力,對血管有很好的保護作用。維生素A主要來源於動物肝臟、胡蘿蔔和深綠色蔬菜,而維生素C主要來源於新鮮水果和蔬菜。
芝麻和葵花籽可以提供抗寒的必需元素。寒冷的天氣會增加人體對蛋氨酸的需求。蛋氨酸可以通過轉移提供壹系列適應寒冷所必需的甲基基團。所以冬天要多吃含蛋氨酸的食物。如芝麻、葵花籽、乳制品、酵母、葉菜等。
吃辛辣食物可以驅寒。辣椒含辣椒素,生姜含芳香揮發油,辣椒含胡椒堿。都是辣的。冬天多吃不僅能增加食欲,還能促進血液循環,提高抗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