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吃月餅賞月的幾個傳說
1.傳說來自嫦娥奔月很久以前,天上有十個太陽,烤焦了莊稼,使人酷熱難耐。有壹個叫易的人,他拉弓搭箭,壹口氣射下九個太陽。她成為英雄後,娶了壹個叫嫦娥的女孩為妻。他們彼此相愛,過著幸福的生活。嫦娥美麗、勤勞、善良。她經常把自己獵獲的野生動物分發給村民。壹天,的壹位道士對余說:“妳為人民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我給妳壹包神奇的藥。吃半包就長生不老。若全吃了,便成仙升天。”伊把神藥拿回家交給嫦娥保管。他準備找壹個合適的時機,和嫦娥分享這袋神藥,夫妻白頭偕老,永不分離。易的弟子知道易家裏藏著壹種神奇的藥,便想出了壹個餿主意。這年八月十五日,易帶著徒弟們外出打獵。晚上,逢蒙獨自壹人偷偷溜回來,強迫嫦娥交出神藥。為了不讓神藥落入逢蒙的手中,嫦娥不得不打開藥袋,吃掉所有的神藥。突然,嫦娥覺得自己身輕如燕,飄向了月亮,住進了廣寒宮。當妳回到家,聽到這件事的時候,妳急忙跑出門去,但是已經太晚了!我在圓圓的月亮上看到了嫦娥的影子。村民說嫦娥會回來的,勸妳耐心等待。第二年的八月十五日,伊思念嫦娥,就把嫦娥愛吃的水果拿出來,放在院子裏,做了圓圓的月餅,表示團圓,希望嫦娥回來。壹年又壹年,嫦娥仍然沒有回來。慢慢的,人們有了過節的習慣。每年8月15日,都要準備月餅、水果等食物。第二,“胡餅”起源於初唐。在唐高祖的武德時期,邊防軍入侵領土。李靖參戰了,並取得了巨大的勝利。中秋凱旋,長安內外徹夜歡慶。有時吐蕃人獻餅慶祝勝利,高祖拿出圓餅對笑著說:“要用胡餅請蛤蟆。”後來送給大臣們,就形成了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第三,它源於唐·遊覽月宮的幻想。相傳,在壹個中秋節的晚上,唐朝皇帝李隆基正在宮中賞月。身旁的道士羅變了法,把手杖拋向天空,變成壹座長橋,邀請玄宗和他壹起去參觀月宮。當他們走過長橋時,眼前突然出現壹座宮殿,上書“廣寒清虛殿”。在宮殿裏,嫦娥命令宮女們帶來美味的仙女蛋糕供客人品嘗。當他回到地球時,唐明帝命令人們復制它,就像在月宮看到的那樣。從此就有了圓月形狀的“月餅”。第四,源於起義的消息。相傳元朝時,中原廣大人民群眾不堪忍受蒙古人的殘酷統治,起來反抗元朝。朱元璋想聯合抵抗力量,元兵嚴密搜索,無法傳遞消息。劉伯溫想出壹個計劃,命令王昭廣做蛋糕,並在蛋糕裏藏了壹張紙條,上面寫著“八月十五日起義”。然後分別發給各地起義部隊,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響應起義,推翻元朝。為了紀念蛋糕的功績,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壹直流傳下來。在華北、華東地區,至今還流傳著“八月十五大子被殺”的說法。事實上,月餅在唐代就出現了,到了宋代更加繁榮。是中秋節拜月時最重要的物品,祭完之後全家共享。因為月餅象征著團圓,所以有些地方叫“團圓餅”。《燕京歲月餅》載:“月亮的月餅比比皆是,最大的有壹尺多長,上面畫著癩蛤蟆和兔子的形狀。祭完就吃的,吃到除夕的。”蘇東坡的詩說:“小餅如嚼月,內有酥,外有漿。”清代楊光甫的《宋·南蔡賦》寫道:“月餅以桃肉為餡,冰淇淋以糖霜為料。”可見,自唐代以來,中秋節吃月餅已成為壹種習俗,流傳至今。至於賞月,那是因為中秋節氣溫涼而不冷,天高氣爽,明月當空,是賞月的最佳季節。當然也包含了很大壹部分“寄托”、“思念”、“祈福”的意思。唐代詠月詩可以作為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