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鰭豚是世界上僅有五種淡水豚類中的壹種,它的祖先在四五千萬年前曾生活在陸地上,後來因自然環境的變化才近居到水中。為了適應水生環境,其身體的各部分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不過仍然保持用肺呼吸的特征,每隔壹兩分鐘就要到水面上換氣,換氣時將頭伸出水面,吸氣後猛往水中壹紮,激起壹圈浪花。尤其是在暴風雨到來之前,由於氣壓變低,它們頻繁地露出水面換氣,漁民常根據白鰭豚的這壹特點來預測天氣的變化。
白鱔豚的繁殖率很低,每兩年才生育壹次,壹胎只生壹頭,很少有生雙胞胎的。與壹般胎生動物不同的是,為了避免被溺死,小豚出生時先露出尾巴。剛出生的小豚長約七八寸,體重不到1千克,用沒有長牙的嘴喙咬住母豚的前鰭,每隔幾秒鐘由母豚帶出水面換壹次氣。兩個星期以後小豚才開始尾隨母豚活動,再過壹個多月後小豚便能獨立生活了,大約經過八九年才發育成熟。
白鰭豚是我國獨有的水生珍獸,目前僅生存於長江中下遊,以湖北、安徽兩省境內的河段中最多,生活區域十分狹小。由於用肺呼吸容易淹死,所以白鰭豚反應敏捷,因而也使人類捕捉其活體很困難。從1916年在洞庭湖裏發現白鰭豚後,壹直到1980年才在洞庭湖口用網活捉了兩頭,其中的“淇淇”是當時世界上僅存的4頭人工飼養的淡水豚之壹,剛捕到時體長1.37米,重36.5千克,目前長2米多,重125千克。1986年3月壹頭名叫“珍珍”的雌豚曾與之配對,過了兩年半,“珍珍”不幸染上肺炎而死去。因此,直到2002年7月“淇淇”病死時,它仍是“光棍”壹條。
白鱔豚原先分布在長江三峽至河口的江段以及與長江相通的湖泊中,古時候富春江和錢塘江中也有分布,後來由於環境變化和人類生產活動的影響,富春江和錢塘江壹帶已找不到它們的蹤跡,而在長江中下遊河段與沿岸湖泊中的分布範圍也不斷縮小,特別是隨著長江水利工程和航運、采砂等生產活動的開展以及水體汙染的加劇與有害漁具的使用,使白鰭豚的數量越來越少,群體的規模也越來越小。根據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調查的結果來看,1980年白鰭豚總數為400頭左右,而1986年下降到300來頭,1990年已不足200頭,1993年又銳減到150頭,1995年不足100頭,白鰭豚已瀕臨滅絕。為了掌握白鰭豚的現存數量和活動規律,1997年11月4至10日,農業部組織實施了建國以來規模最大的壹次“白鰭豚搶救計劃——長江水域白鰭豚江豚同步觀測行動”,160多名專家和技術人員與漁政工作者分別在21個水域同時開始觀測,全流域總***僅觀測到白鰭豚21頭。結果表明:壹方面白鰭豚的數量在減少;另壹方面白鰭豚活動地域也在不斷地縮小。過去上起湖北枝城,下到江蘇瀏河口長江幹道中都有分布,現在荊州以上、南京以下江段根本看不到它們的蹤影了。有關研究白鰭豚的專家預言,如果目前的保護措施不進壹步加強,白鰭豚有可能在2020年左右徹底滅絕,其處境比大熊貓更為險惡。
白鰭豚是壹種古老的孑遺動物,它的大腦同海豚壹樣發達,其智力水平與陸地上的大猩猩接近,是壹種非常聰明的動物,在學術研究上有重要意義。由於白鰭豚現存數量極為有限,因此被稱之為“長江裏的大熊貓”,是國家壹級保護動物。白鰭豚的形態結構原始,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差,為了使這種珍稀動物免於滅絕,20世紀90年代有關部門在湖北省洪湖市的螺山——新灘口江段和石首市天鵝洲附近的長江故道分別建立了兩個國家級的白鰭豚自然保護區以及多個保護站和養護場。
長江新螺段白鰭豚自然保護區地處江漢平原南部,全長135.5千米,這裏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年平均降水量1300多毫米,年平均氣溫16℃至18℃,無霜期260多天,兩岸土壤肥沃,是有名的魚米之鄉。該河段江面寬闊,江心洲廣為發育,河道比較曲折,水深25米左右,坡降和緩,水流速度為0.3至0.8米/秒。沿岸有發育良好的淺灘以及眾多天然的或人工的礬頭控制著江水的流態和流向,形成壹系列的深槽和大回水區,江段上遊緊接洞庭湖湖口,並有洪湖、黃蓋湖、西涼湖、武湖以及陸水等河湖匯入,餌料豐富,魚蝦充足,為白鰭豚的生長、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環境。目前生活在保護區內的白鰭豚大約有20至40頭,占全流域的1/3左右。該保護區於1992年10月由國務院正式批準建立,為了讓全社會都來保護白鰭豚,1997年7月洪湖市政府專門發布了《關於加強白鰭豚自然保護區管理的通告》,劃定並確立了8個核心區、緩沖區和實驗區,規定在核心區和緩沖區嚴禁漁業生產活動,禁止炸、毒、電捕魚,對由此造成白鰭豚傷亡者要追究其刑事責任,同時還規定過往的船只在此江段要減速行駛,發現沖灘、擱淺和傷亡的白鰭豚要及時報告。
天鵝洲白鰭豚自然保護區位於石首市境內的長江故道中,這段長江故道是1972年7月河道發生自然截彎取直的產物,目前故道上遊河口已經被泥沙淤塞,下遊河口離長江壹千米處壹分為二與長江相通,白鰭豚自然保護區所在的水域呈壹個不規則的半封閉環形,故稱故道環繞的沙洲為天鵝洲,保護區因此而得名。天鵝洲白鰭豚自然保護區長20.9千米,水面面積1800至2000公頃,水深15至25米,壹月份平均最低氣溫在3.7℃左右,河水終年不凍,水域沿岸土壤肥沃、植被茂密,大量餌料隨地表徑流進入水中,魚類資源十分豐富,充足的食物、清潔的水質以及和長江相似的自然環境是白鰭豚遷移及實行異地保護的最佳地點。
1990年以來,武漢水生生物研究所和天鵝洲白鰭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分數次將捕捉的29頭江豚放在天鵝洲長江故道裏試養,這些江豚很快地適應了新環境,到1997年初***生下了11條小豚。由於江豚的習性與白鰭豚接近,因此,此次試養成功為白鰭豚的遷移積累了壹定的經驗。1995年12月19日,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和湖北省水產局組織的捕豚隊終於捕獲了壹條長2.29米、重150千克的雌性白鰭豚,並將其安全地送到自然保護區內,自此天鵝洲白鰭豚自然保護區有了第壹頭白鰭豚,令人遺憾的是半年後這頭白鰭豚不幸被攔網掛住,窒息而亡。1996年6月24日被工作人員發現時,只見其頭部多處淤血,屍體已經開始腐爛。由此可見,保護白鰭豚仍是壹件任重而道遠的工作。